□顾 颖
杨荫浏先生是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奠基者,他对中国音乐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以其熟稔的昆曲推衍研究中国历代古曲,又用古琴的音律推衍研究古代律学,从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学术空间,所以古琴和昆曲是他研究民乐的切入点和重要手段。众所周知,吴畹卿是他的昆曲老师,而古琴,根据他的自述,是11岁时跟堂姐夫章蕴宽学的。
从而可以大致推断,章蕴宽是位生活在清末民国时期的无锡琴人,作为音乐大家杨荫浏先生的古琴老师,他在无锡近代古琴传承脉络中有着毋庸置疑的特殊地位。但长期以来,章蕴宽只是个名字而已,生平行迹不详,而相关研究又总绕不过这个人物。
几年前,笔者就在各种地方文献中留意过章蕴宽这个名字,但没有发现丝毫线索。于是从能够见到的无锡章氏族谱入手查找,无锡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所藏的章氏谱翻过多次,均未能找到符合要求的宗支。
终于有一天,我到市图书馆顺翻《锡金游庠录》,想看看施建烈的信息,但一眼见到了“章钧”的名字,名下地址为进士坊巷,进士坊巷一带出了不少读书人,20世纪中国纺织界要人章剑慧也出自此巷。我马上想到进士坊巷就在留芳声巷东面,巷南口与留芳声巷相接,章家和杨荫浏家很近。杨荫浏先生小时候去章家学古琴(或章到杨家教琴)很方便,那么章蕴宽出自进士坊巷的可能性很大。但馆藏章氏族谱均未见有进士坊巷支。我只能通过排查20世纪40年代末该巷的居住档案来寻找线索,经筛选,目前健在并能联系到的仅有2人,我选了一个学历较高的后人,接电话的女性叫章明一,非常热情,但她称对家族情况不太了解,她说堂兄以前弄过家谱并熟悉家族情况,但已去世,又提供了堂侄乐尧的电话,让我联系试试。我立刻打电话过去,乐尧是位医生,他说父亲确实弄过家谱,并给我一份复印好的《无锡章氏家谱》。
但此家谱比较简略,遍寻之下,未见章蕴宽的名字,我心里念叨这个堂姐夫还真难找,但又一想,似应回到姻亲杨家方面核查。于是我再次翻开杨荫浏的家谱,扩大搜寻范围,结果发现在杨荫浏嗣伯的名下记有一女嫁给了一位章姓庠生,而这位秀才的名字同样出现在《无锡章氏家谱》中,笔者终于确定,这就是章蕴宽。
再细看《无锡章氏家谱》,发现之前第一个联系的那位章明一女士正巧就是这位章秀才的孙女。再次联系明一女士,结果她对祖父情况也不了解,但提供了二哥正一的电话。章正一先生1963年北大物理系毕业,目前居张家港,已83岁。我和他通电话,问及其祖父,他说他出生在父亲(任职政府教育机关)抗战流亡内地期间,等到回乡,祖父已不在世,所以对祖父了解甚少。笔者问他是否知道祖父会古琴,他立即称是,说祖父有个朋友是一位民族音乐大家,也会古琴,在中央音乐机构任职,但名字一时想不起来,我问是不是叫杨荫浏,他说:“正是!”
有了章正一先生的证言,有关文献记载渐渐露出水面,章蕴宽的信息得到了进一步汇聚和确认,并有了新的发现:他的名字不光与杨荫浏先生联系在一起,而且作为无锡琴人,他和赵宣的名字还首次出现在著名的全国性古琴活动“晨风庐琴会”的历史记录中。
章蕴宽,谱名鸿遇,字秉嘉、丙嘉,无锡城中进士坊巷人。进士坊巷章氏远祖名章良,系宋室南渡时由淮阴迁锡。章蕴宽约生于1875年前后,1899年入庠,1903年任东林两等小学堂国文兼理科教员,后兼任校长。1907年任锡金初级师范学校教员。民国建立前后起在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教,曾赴日考察日本教育,和他人合编有《初等小学国文教授本》《初等小学国语课本》等教材。章蕴宽娶留芳声巷杨润甫之女杨德臣为妻,杨润甫胞弟杨廉甫系杨荫浏嗣父,故杨德臣为杨荫浏堂姐,章即是杨荫浏之堂姐夫。
章蕴宽擅古琴,与无锡琴家赵鸿雪为友。1909年起,杨荫浏从之习弹古琴,章授《平沙落雁》《渔歌》等曲。1920年下半年,章蕴宽受周庆云邀请出席当年10月中旬举行的“晨风庐琴会”,章蕴宽未能与会,但与赵鸿雪之女赵宣列名会刊《晨风庐琴会记录》之“琴侣通讯”名录中,这也是在近现代全国古琴活动中第一次出现无锡琴人的信息。
杨国柱等在《深切缅怀父亲杨荫浏》中提到,父亲从小就喜爱音乐,听祖母提及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去留芳声巷巷底的寺院听和尚奏乐器,在街上听流浪艺人卖唱。六七岁时向邻居小道士颖泉学习吹奏箫、笛、笙和拉奏胡琴,并抄录颖泉所用的民间器乐曲工尺谱;十一岁左右向阿炳(华彦钧)学习弹琵琶、三弦,还跟他的堂姐夫章蕴宽学习弹奏古琴;十二岁时进“天韵社”,从老曲师吴畹卿学音韵、昆曲、琵琶、三弦、箫、笛等唱、奏技术。
《杨荫浏纪念文集》中的杨荫浏年表里提到,杨荫浏约十一岁时,颖泉成年后当观主,无暇再来。之后,向阿炳(华彦钧)学习弹奏琵琶、三弦,三两天教一次,持续约一年,并从堂姐夫章蕴宽学习弹奏古曲《平沙落雁》及《渔歌》等。
1920年《晨风庐琴会记录》之“琴侣通讯”名录中列有无锡章丙嘉(鸿遇)的记载。
《锡金游庠续录》有“章鸿遇,字丙嘉,进士坊巷”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