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 草
“芦花白,芦花美,芦花开放秋风吹。秋风吹,雁南归。雁南归,冬相随……”
吃好冬至晚饭,我又去太湖大堤的塑胶步行道散步。大堤旁成片的皑皑芦花如期而至:白茫茫的芦苇花在风中摇曳,舞姿绰约,煞是迷人。眼望这随风摇摆的芦苇花,我想起了当年的芦花靴。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芦花靴这词或许听说过,但真正看到过的肯定不多,更谈不上穿过。记忆中小时候的冬天远比现在要冷。家旁边的水沟里,村口头的小河浜中,都结着厚厚的冰,人甚至可以在上面行走。家中有限的一点棉絮根本不够用来做棉鞋,于是人们都穿芦花靴。这是一种用秋天芦苇刚开花时的芦花和稻草绳一起编织成的鞋子,乡下有很多老人会此手艺。
制作芦花靴时,先将芦花搓成绳。芦花老了质地就变脆,不易搓成绳,因此芦花的采集很有讲究。一般选择没有扬花的嫩芦花。先用稻草绳编好底,然后将搓好的芦花绳与鞋底周围拉出的细股麻绳进行紧密交叉编推,一般鞋帮推4至5寸左右的适当高度。这样的芦花靴底部、帮壁较粗糙,赤脚穿会刺脚,要用粗布做鞋帮衬里、用花色布包裹鞋帮面并用手工缝制沿口,鞋底里还铺塞一层旧棉花絮作衬垫,这才算是一双完整、保暖、实用的芦花靴。民间一般人家每到过冬过春节不见得年年做得起新暖鞋,请人摇双粗纱袜(用棉纱加工),花5毛钱买双芦花靴就是一种消费和享受了。
把芦花靴套在脚上,远远看去,毛茸茸的,穿着它,在避风朝阳的墙角里晒太阳,哪怕是滴水成冰的天气,双脚也暖乎乎的,感觉不到一丝寒意。它既保暖又透气,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即使是爱出脚汗的小孩子,鞋内也不会有一点半点的湿气。
我的家乡在无锡北门西漳寺头村,当时有两个街镇,一个叫寺头街,另一个叫陈家桥。20世纪70年代,街上有早间集市,都有老人肩头背着用绳子串成一长串的芦花靴大声叫卖,几毛钱一双,便宜得很。那年月,走到街上或者乡间村庄,放眼望去,大人小孩、男的女的脚上大都穿着这么一双靴。特别是对于那些买不起铜脚炉取暖的穷人家来说,芦花靴更是他们抵御严寒的好物品。冬天一过,人们便把它晒得干干的,包扎好,存放在家里架空的高处。
芦花靴虽然极为普通,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却将它十分看重。可惜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芦花靴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如今早已看不到穿着它的人了,集镇上也没了它的身影。即使要一张芦花靴的照片,也很难找到,更无法买到一双芦花靴。现在想想,那些在高大写字楼内上班的白领,如果他们知道当年人们曾穿过透气保暖不潮湿的芦花靴,没准会高兴地跳起来:“有这样的好东西?给我来一双!”
今年,我在一个网站上看到过,外地有人在叫卖芦花靴,一双竟然开到了1500多元的价格。天哪,我想即使有人会买的话,也绝对不会穿在脚上,一定是买回家做收藏怀旧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