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教育周刊

战“疫”之后必要的教育重建

  □王 星

  疫情突来,教育人以自己的方式,践行“停课不停学”,在这过程中,我们见到了很多感人肺腑的事迹。愿春早来,静待花开,相信我们终将开启新的教育生活。多难兴邦,经历之后总有成长,战“疫”之后,教育还要尽快重建。

  抚慰心灵,心理重建。大疫过后,每一所学校都会有这样一群师生:或者经历疫情,切身体验;或者远在他乡,静待回归;或者远出归来,居家隔离……当他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回归校园,首先需要心灵的宁静。我们总说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时候,群体中人与人的相互慰藉将成为必需。心理教育是专业的工作,开学前我们有必要听取心理专家的建议,面向特殊人群,认真规划心理课程,并加以落实。而面向全体,则需要我们用心创设氛围。所以,我们可以在开学第一天,给还没有回到校园的师生通个电话;我们可以在开学第一天,精心策划一个令人难忘的开学典礼;我们可以在开学第一课,让孩子们讲讲想说的话。一声问候,一句鼓励,一份关怀都会成为有效的帮助。我们在做很多开学方案,但绝对不能忘记,解决“心”的问题,才能解决根本问题。重视心理教育,不能总停留在口喊的境地,做一份复学心理辅助方案试试?

  习惯培养,德育重建。这次疫情初始,从钟南山院士到所有医学专家,给全社会补了一堂课:预防疾病,勤洗手、戴口罩!记得读教育家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令我感动于他认真研究每个教室中洗脸盆架设置的高低问题。现在想来,每个教室有个洗手池多好!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习惯与常识放到首位,把习惯与常识作为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仅仅强调规则和纪律。开学之后,系统梳理各学段习惯培养的侧重点,设计符合年龄结构的德育课程,应该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选项。

  人文个性,教学重建。随着“停课不停学”口号提出,教育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战“疫”方式。从眼下来看,学生原来的学力水平、所处地域、出身家庭等,在电视课程、网络课程统一推进的前提下,必将导致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化加大,也会逐步导致地区间、校际的教育不平衡。随着这次网络教学设施的全面使用,这一趋势还会延续。这给教师带来一个新问题:学生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如何实施课堂教学将面临挑战。灾难之后,必有成长。开学以后,我们期待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更富个性化,与网络时代同步进化;也相信我们的教师经历灾痛后,会更富人文性地去关注、教育孩子,从而改变教育。

  期待疫病快速结束,我们有理由相信,山河无恙后,教育筑未来!

  (作者系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书记、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