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扩大精准高效服务的应用场景

本报评论员

  “您好,请出示一下‘锡康码’。”这是现在市民进入小区、单位以及公共场所都能听到的一句话。小小的一张二维码让持有者能安全便捷出行,管理者也能精准识别、追溯出入人员。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各地各部门创新思维、创新管理方式可谓功不可没。就拿“锡康码”来说,目前申领人数已超过700万,而且功能不断扩展,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疫情终有结束的一天,但战疫过程中研发出的新式“武器”完全可以保留下来,一些好的管理手段、方法也可以进行优化完善,运用到更多的场景中去,让城市在遭遇突发状况时能快速高效应对,在日常运转中为市民提供更精准便捷的服务。比如在服务市民生活上,疫情期间市民减少外出后生活物资采购很让人头疼,一些生鲜公司提供的无接触配送服务就颇受市民欢迎,滨湖区有社区和超市联手把蔬果送进居民区,高新区有小区物业为居民代购配送荤素搭配的多种蔬菜组合套餐,这些创新服务大大减少了人员外出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现实生活中,在一些新建小区、城郊接合地带小区,买菜难是困扰居民的大问题,兴建农贸市场面临着资金、用地、卫生管理等诸多问题,引进商业力量在社区内设立生鲜柜建“智慧菜场”,节地、方便、卫生,一举多得,受到市民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疫情期间,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大显身手,上海一企业研发的智能外呼系统,通过后台批量导入数据,实现AI自动拨号、智能语音应答、声音数据采集等功能,大大减少了社区工作人员对居家隔离人员进行电话回访的工作量。在无锡很多老小区,如何服务好高龄、独居、失能老人是社区的一项重头工作,仅靠工作人员一趟趟上门跑、挨个打电话进行回访,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如果能用上智能外呼系统定时回访需要特殊关怀的居民,下转第2版>>>

  扩大精准高效服务的应用场景

  上接第1版>>>并自动收集、归类他们反映的问题,既能更好地服务居民,也能为基层人员减负。政府公共服务热线12345在疫情期间成为接收市民诉求的重要渠道,前段时间很多企业管理者、员工都拨打热线咨询复工复业政策,不少市民询问交通出行、就医等方面的服务信息,热线管理部门不妨考虑建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应急反馈机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手段分析市民需求诉求,以便提供更多精准高效的服务。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既是管理者的追求,也是每位市民的期盼。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望,需要各方树立创新无止境的理念,在不断突破自我、创新方式中为市民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