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自我市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生猪生产的若干政策》后,新增生猪生产产能15万头相关14个项目已初步排定。这些项目分布在江阴、宜兴、锡山和惠山,其中万头猪场3个以上,至明年全面达产。届时,再加上域外基地产能,全市猪肉自给率可达30%,符合属地生产保供常规要求。
去年10月和今年3月,我市按省级部署连续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新建、扩建生猪养殖场,现有生猪养殖场加大养殖量。今年,全市要确保生猪存栏35万头、出栏60万头、新增生猪生产产能15万头。
此次新政在引入种猪、扩大域外基地、增养补栏等重要生产环节均加大了奖补力度。符合要求的新增种猪,每头可获奖励1000元。据悉,其中市级、市(县)区级补助分别达300元,是目前全省补助力度最大的。生猪增养补栏主要源于新建或改扩建猪场,且都是规模猪场,耗资巨大。为增强相关企业投资信心,此次新政给出大力度补贴:完成地产生猪生产目标任务的市(县)区,可获一次性奖补1000万元;新增出栏1万头商品肥猪的规模猪场可获100万元奖励,超过1万头的据实奖励;新增出栏5000头的可获50万元奖励,并对超过5000头、1万头以下的商品肥猪据实奖励。我市土地资源紧张,生猪养殖除了“内增”,还需“外援”。目前各板块都领到了建域外基地目标任务,完成任务的可获100万—300万元奖励。
“新建猪场首先要环保达标。”宜兴市农业农村局人士说。生猪养殖废弃物要实现资源化利用,实现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固液分离,污水经处理后可用于猪场清洁等,固体废弃物可制成沼气、有机肥等。惠山区农业农村局人士则介绍,新建养猪场要智能化、高效化,将引入物联网等设施来科学配比饲料,提高料肉比,即由以前吃5斤饲料长1斤肉提升为吃3.2斤饲料长1斤肉。他们还将科学划定人和车辆进出路线并加强监控,最大限度降低疫病传播。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前几年“263”行动深入推进,我市生猪养殖小散乱格局已打破,开始向绿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新政奖补措施细、力度大,无疑将对健全生猪生产产业链、稳产保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朱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