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教育周刊

课改让百年老校焕发生机

  □殷海良 薛云霞

  无锡市堰桥初级中学是一所始创于1902年的百年老校。走进校园,崭新的楼宇传承着“诚勤”的百年校训与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自学校被确定为无锡市第二批新优质学校以来,学校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项目。

  该项目结合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及课改思路,确立了“基于课堂四要素的学校教学变革”主题。在访谈以及听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学校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水准、课堂的学习架构、学习组织形式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课堂四要素正成为教师备课上课的着力点,课改活动正按照学年工作计划有序推进。

  前期我们对学校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和学校管理部门进行了沟通,形成了相近的看法。那就是经历了两轮课堂改革的洗礼,虽然课改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经验主义和教学思维惯性,使得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趋于僵化,越来越缺乏生机与活力。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被动学习成为常态;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不强,课堂的组织结构、目标意识、评价意识缺失。而新一轮课改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急需从理念的宏观层面落实到微观的课堂教学之中。

  在这一时间节点,“课堂四要素”的提出及时为课改的实施提供了精准的切入角度和有力抓手。学校将“课堂四要素”界定为:学习目标的编制、学习活动的设计、核心问题及问题链的设计与学习评价,引导全体教师将备课、上课的重心聚焦在这四个方面。

  学校期望达成如下目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品质;提高教师的文本研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与驾驭能力;构建结构化的课堂,促进学校教学内涵的品质提升。

  学校课改的基本思路是:开展基于课堂四要素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提升教师的文本研读能力、学情分析能力以及教学设计能力;各学科组根据学科特质,对课堂四要素进行学科化的、校本化的解读,进行不同课型的梳理,归纳出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方式方法,各个课型设计并撰写典型的教学案例,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进行基于课堂四要素的课堂教学实践,落实新优质学校通过课改来提升学校品质的理念;通过设计——实践——评价——反思——再设计这种循环的教学研究模式进行典型课例研究,提升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使学校的课堂生态更加适合学生、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基于上述设想,学校相继进行了多次课改推进活动。每学期一次的全校课改推进会,明确学校的推进目标、推进计划、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理解;各教研组基于课改计划撰写学期专题研究方案。每个月,学校举行文科组、理科组的推进展示活动,诠释学科理解;邀请学科名师来校进行学科指导、面向兄弟学校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等;在学法上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建构了小组培养、小组文化、小组评价等小组学习共同体样态。

  通过近一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就教师而言,全体教师对课堂四要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校本化的理解;就各部门而言,形成了教师发展处、教学处、德育处的三处联动机制,落实在各周的工作计划之中;就载体而言,编制了小组评价量表,完善了探究方案的项目化要素,优化了课堂听课评价量表。

  文脉的积淀与传承造就了学校的育人情怀,他们牢牢抓住了学校教书育人的本源问题,把握住了课改的核心所在。相信学校的课改之路能够走的越来越顺,能够为学区内的孩子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用实践诠释百年老校的育人主张。

  (作者系惠山区责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