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市委财经委员会传达学习省委财经委会议精神,分析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研究部署相关工作

坚定信心决心咬定发展目标锁定工作重点 全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黄钦主持

  本报讯 3月18日,市委书记、市委财经委员会主任黄钦主持召开市委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传达学习省委常委会会议暨省委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精神,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市经济运行的影响,研究部署实现全年发展目标、推进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市领导杜小刚、徐一平、周敏炜、徐劼等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积极采取措施,层层压实责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态势持续巩固拓展,企业复工复产整体情况稳步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但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实现全年目标任务面临较大困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市上下要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对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对当前工作的部署要求,在落细落实疫情防控各项任务的同时,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年目标任务作为主要矛盾,把帮助企业全面复工复产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危中见机、化危为机,抓早抓小、主动出招,全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会议认为,分析研判疫情对我市经济运行的影响,既要保持清醒、不能掉以轻心,又要积极应对、不能丧失信心。保持清醒、不能掉以轻心,就是要看到这次疫情是在这两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发生的,投资、消费、出口受到不小冲击,服务性产业受影响程度最大,对小微企业的冲击更为明显,加之中美经贸摩擦等多种因素,摆脱疫情影响需要的时间可能也更长。积极应对、不能丧失信心,就是要坚定信心,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内在形成的强大组织体系和动员能力,有无锡近年来推进产业强市打下的坚实基础、形成的内生动力,一定能够取得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要咬定目标,下转第2版>>>

  坚定信心决心咬定发展目标锁定工作重点 全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上接第1版>>>围绕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不动摇,一项一项对标对表、查漏补缺,精准精细落实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各项举措,确保各项任务如期完成、各项指标全面达成;要锁定重点,围绕市委全会、市“两会”明确的工作要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枢纽经济,一着不让抓好各项重点工作,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推动全面发展。

  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要强化运行监测分析,确保各项决策精准有效。市委财经委要加强对整体性、长远性、跨领域跨地区跨部门重大经济问题的总体谋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分管市领导要加强对分管领域经济工作的研究谋划和协调推动,各成员单位要联系职能实际,准确预判疫情对一季度、上半年、全年乃至更长周期的影响,做到心中有数、手里有招、应对有效。市委财经办要密切关注、及时反映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镇(街道)等经济运行观测点运行情况,为市委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高效服务。二要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提振企业复工复产信心。把提高企业复工率、达产率作为重中之重,在人员用工、交通物流、防疫物资供应、信贷融资等方面下更大功夫,推动上下游产业链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畅通起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检查,确保复工复产安全有序。三要强化惠企政策落实,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强化政策落实,细化操作实施办法,加强政策宣传解读,使各类政策发挥出实实在在的作用;强化政策指导,坚持“一业一策、一企一策、一事一策、一难一策”贯通起来操作,有针对性帮助企业解决各类困难问题;强化政策配套,针对受疫情冲击比较大的行业和企业,制定出台差别化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强化政策储备,超前谋划、适时出台一批降成本、拓市场、促消费政策意见,发挥好各项政策的综合效应。四要强化项目引进建设,增强持续发展动力后劲。在落实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已经确定的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尽早开展拟开工政府投资项目各项前期工作,提前谋划储备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主动对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支持政策,努力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主动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投产达产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共同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环境。五要强化创新驱动引领,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深入推进“千企技改”,大力实施“千企上云”,构建以“工业大脑”为核心的新型制造组织体系。加大力度推进一批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载体和重大平台建设,健全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努力把无锡打造成为若干重要领域的创新策源地。六要强化社会事业建设,促进民生领域补短强弱。聚焦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民生指标短板,全面落实精准帮扶各项措施,强化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健全完善预防返贫机制,规划建设一批医疗卫生领域的补短板、惠民生项目,不断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大力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加大援企稳岗和就业帮扶力度,健全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切实提高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高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