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 纯
不少市民有疑虑:街上找不着垃圾桶,以后出门怎么办?垃圾桶本身也是一种污染源,垃圾桶太多,不利于公共场所的垃圾减量分类,增加二次污染,也无助于市民环保意识的再提升。可以说,“撤桶建点”表面撤的是垃圾桶,实质要改的是公众习惯。目前,国外很多先进城市的公共场所鲜见垃圾桶,目的就是“提醒”市民游客尽量让垃圾少产生。
近日,不少市民反映锡城街头清爽整洁了好多,特别是往日随处可见的“脏乱满”垃圾桶少了踪影,这变化正源于无锡城管部门启动的环卫“撤桶建点”新模式。在人流密集区域建设垃圾分类收集房并实行公示,对于没有条件的地段则将垃圾桶转入支路,每日清洗消杀,定期更换维护。对部分人流量较少、垃圾日产量较低的区域进行“撤桶改箱”。对垃圾产量较多、主次干道和支路均无条件建设收集房等特殊区域,进行定点、定时收运。“撤桶建点”不仅能减少散乱垃圾桶滞留带来的街面“视觉污染”,解决“垃圾堆积、脏乱差”的市容难题,更能全方位增强市民“垃圾不落地”意识,提升“无锡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文明习惯。
不少市民有疑虑:街上找不着垃圾桶,以后出门怎么办?垃圾桶本身也是一种污染源,垃圾桶太多,不利于公共场所的垃圾减量分类,增加二次污染,也无助于市民环保意识的再提升。可以说,“撤桶建点”表面撤的是垃圾桶,实质要改的是公众习惯。目前,国外很多先进城市的公共场所鲜见垃圾桶,目的就是“提醒”市民游客尽量让垃圾少产生。比如在日本,民众一般随身带个垃圾袋子,把自己产生的垃圾带回家已成习惯。国内像上海、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也在推广“撤桶建点”“垃圾不落地”,逐步减少垃圾桶的设置,市民已逐渐养成了“路上垃圾不能随手丢”的习惯。
至于更多市民担心的生活方便性问题,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城市环境提档升级,环卫新模式启动,的确会改变一些生活老习惯,产生一些小麻烦,但这“麻烦”是暂时也是有限的,当我们习惯于不制造路面垃圾,习惯在定点垃圾收集房扔垃圾,当全社会对“垃圾不落地”有了更广泛的共识之后,类似“找不到垃圾桶”的不便感就会大大减少。当推动社会真正形成“人人关心城市管理、人人参与城市管理”的浓厚氛围,人人以减少垃圾产生为荣,为“无废城市”“美丽无锡”骄傲之时,眼下“撤桶”的小麻烦就会转化为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力量”:改进了环卫模式,优化了城市管理,洁美了市容环境,更造福了市民百姓,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
更进一步讲,城市生活的公共性和私人性本就紧密相连,市容环境质量事关百姓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关乎城市发展,在这件事上,利己与利他、私利与公益根本是统一的。想要城市环境洁美、生态宜居,就需要每个人自己贡献一份力量,承担属于自己的“不方便”。个人若只专注于自己方便与否,类似“垃圾不入桶、垃圾外溢”等公共“老大难”问题只会越来越多。
启动“撤桶建点”让市民告别“随手扔”陋习,不会一蹴而就,工作也不能搞“一刀切”。我们看到城管部门在试点中,坚持“分类实施、因地制宜”精细管理。相信通过汇总各方意见,完善后续管理,加强违法惩处,加大教育宣传,无锡“撤桶建点”定能成为市容新“样板”。
(作者单位:无锡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