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保健周刊

借口上网课狂打游戏

网瘾及早科学干预成功率高

  在这个超长版寒假,初三学生小明(化名)借上网课之名狂打游戏。市精神卫生中心普通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刘亮介绍,通过两周的干预,已基本上将陷入网瘾的小明从泥潭中拔了出来。刘亮提醒,网络成瘾不要等家长搞不定了才求助医生,而是在早期就要科学干预。

  

  小明和离异的父亲一起生活。2月,小明在家中电脑前上网课,打卡签到后,由于自控力差,没听课多久,就开始玩游戏。父亲看着他天天在电脑前,还以为是认真学习。后来,小明父亲的店复工了,留下小明一人在家,白天更是沉迷于网络游戏。打打杀杀的游戏,让小明出现了紧张恐惧的不安全感,老是担心父亲在外出意外,没事就打电话问父亲有无危险。父亲感觉孩子有些怪,于是送他到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

  

  刘亮凭借职业敏感,判断这又是网瘾导致的精神病性症状。果然,在与孩子悉心交谈后,孩子承认借上网课之名狂打游戏的事实。刘亮并没有给孩子服用任何药物,而是重新安排父子两人的生活。小明白天到父亲店里上网课,父亲也以身作则不打游戏。空余时间,父亲和小明商量一个时段可以打游戏,但是每天花在游戏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此外,两人各自选择适

  合的读本看书,相互监督。两周后,小明逐渐摆脱网瘾,那些神经兮兮的症状也消失了。像小明这样有网瘾的学生还不是个案,另一名初三学生小平(化名)打游戏严重影响学习,父母阻止后,孩子竟发飙摔东西,打母亲耳光,闹得全家鸡犬不宁,起初对医生干预也有抵触情绪。刘亮介绍,网瘾家庭有个共性,一个就是家庭结构出现问题,不是单亲家庭家长疏于管教,就是父母一方出现“丧偶式教育”,比如母亲管不了了就会跟父亲说,父亲则只会简单粗暴干预,让孩子出现抵触情绪,借助网络游戏发泄情绪和麻痹自己;另一个就是父母教养方法出现问题,不论专制型、溺爱型,还是忽视型教养方法都不利于孩子人格的成熟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表现为社会型退缩,抵御不住网络游戏的诱惑。刘亮表示,家长平时要细心观察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有网瘾的苗头,就要参与到治疗过程中,和医生一起干预,和孩子“约法三章”,控制上网时间,和孩子一起聊天、阅读、运动、做家务等,提高亲子陪伴质量,转移孩子注意力,不要等到家长搞不定了再干预。网络游戏障碍干预的时间点越早,严重程度越低,干预成功率越高。

  (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