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智能取餐柜拿外卖,在线居家上网课与办公,制造企业用机器人生产……疫情期间,人与人无接触成了最安全的状态,众多“非接触”场景开始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非接触”服务和应用得以迅速普及,这不仅催生了新的经济模式——非接触经济,也推动了诸多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并为新型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非接触”场景融入生活
疫情防控期间,在各大企业、商场超市、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借助高科技测温设备进行的“非接触”测温正慢慢成为常态。在太湖新城金融街区工作的薛凯每天经过办公大楼门口时,都会向工作人员出示锡康码,而在这同时,一旁的热成像机已经完成了测温,工作人员在电脑屏幕上就可以看到他的体温数据。薛凯表示,自从使用这种高科技测温设备之后,不仅保障了大家在特殊时期的安全,还减少了排队测温的等待时间,提高了通行效率。
当下,“非接触”场景不仅出现在抗疫第一线,还在社区智能配送、无人零售、互联网医疗等多领域上演。日前,美团外卖在武汉、北京、上海等地分批投放了千余台智能取餐柜。取餐柜内部设有紫外线消毒和保温功能,不仅能够做到点对点的精准投送,还能保证“非直接接触”,在卫生和安全上更有保障。“在居民小区、服务窗口等地,不少‘非接触’的服务和应用既可以为精准防疫提供支撑,又能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有效预防各类隐患。”市经济学会有关人士表示,随着大众对‘非接触’的需求愈发强烈,过去很多并非为疫情研发的应用也开始往这个方向发展。“非接触”的服务场景将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下,应着力发展‘非接触经济’,因为这既是防控疫情的需要,也是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相信不久以后,‘非接触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黑科技”赋能产业变革
“非接触”一词说起来很简单,但要在人与人之间真正实现这个过程,离不开多种技术的支撑。当下,依托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各类“非接触”服务正在加速更新和发展。“为满足疫情防控带来的创新技术应用新需求,我们公司在第一时间完成了热成像人体测温系统整体销售方案并自主研发热成像系统大数据分析平台。”中国联通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无锡市分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他们公司已经协助多家企业在无锡东站、火车站南广场、南禅寺、市民中心等地方安装了热成像测温仪;同时还推出了无接触自动核验扫码机,在朝阳农贸市场、鼋头渚风景区、恒隆广场等多个地方投入使用。“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运用运营商信息化能力,通过5G、大数据、AI等技术,推出各类战疫产品,助力各行业复工复产,为智慧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记者了解到,虽然此次疫情暴露出部分行业和企业过度依赖线下服务模式,导致出现经营困难的局面,但是锡城也有一些企业利用技术基础,在疫情期间实现与平日线下办公的无差别。程先生在讯联数据(无锡)有限公司任职副总经理,他告诉记者,虽然在疫情初期员工都无法到现场办公,但是在科技的加持下,员工都可以实现在家云办公,公司也早在2月初就已经开始正常运作了。“由于在疫情之前我们公司就已经引入了桌面虚拟化技术,来提前应对一些必须远程办公的特殊情况,所以这次疫情对我们公司的影响并不大。”程先生向记者介绍,所谓桌面虚拟化技术,就是指员工只要有网络和电脑,就能在任何地方实现远程办公。尤其是将居家生活、学习消费与在线办公结合。“为应对疫情,我们公司的开会模式、员工之间的沟通方式,甚至是招聘方式都作出了调整,能在线上完成的都尽量转移到线上,减少人员的不必要接触,同时在时间、人力成本上都能有所节省。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也会继续沿用一些成功的运作经验,助推公司不断高效发展。”新领域的技术在疫情下逐步趋于成熟,即便在疫情后有些应用或服务也将继续延续下去,这或许会改变人们未来的生活习惯。
疫情终有平息之时,但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的加持下,一系列“非接触式”的服务和应用将继续转型升级,并逐步扩大到更多、更广泛的领域,也会给更多新兴产业带来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从而改变传统的“居家—上班—居家”日程与生活模式。
亟待普及数字基础设施
“非接触经济”因其便捷高效在疫情期间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当下国内对“非接触经济”和服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缺少国家、行业的发展规划和标准规范,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还无法完全满足应用需求。
对此,江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管理学博士王育红认为,数字经济包括“非接触”经济都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而由于疫情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民众已经意识到数字经济的重要性,这也促使发展过程不断加速。“对无锡或者江苏来说,已经处在了发展数字经济排头兵的位置,我们本地就有数字经济研究院,政府和传统制造等企业也都很重视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能力,都在促进自身体系与互联网体系深度融合。但是,数字经济在国内各地的发展水平不一,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非接触’经济的实现仍有困难,企业也缺少向线上转型的能力。所以发展数字经济任重道远,还需各方合力进一步加强技术的研发和数字基础设施的普及,推动消费数字化、生产在线化、城市管理与小区物业智能化,从而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并引导数字经济朝创新、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尤佳莉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