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谢谢你们的辛苦工作。”日前,无锡市山北中心小学举行了一场特殊颁奖礼,学生代表为前来执勤护岗的无锡市梁溪区城管局山北中队送上了自制奖状以及劳动社团的编织坐垫。“疫情期间,我们将目光放到了各行各业的基层劳动者,希望学生从中感知劳动的意义。”山北中心小学副校长陈海莺说。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写入课表。记者走访了解到,锡城中小学正不断探索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努力让“劳动吃苦”转变为学生的“成长营养”。
让“散装”劳动课变成系列课程
在多数学生眼中,劳动课就是一堂用于刺绣、剪纸的娱乐课。面对这样没有作业和考核的课堂,学生能否认真对待并从中有所得?“以前的劳动课前后内容没太大的关联,学生几乎是玩一堂课。”无锡市新城中学校长王超坦言,劳动课没有对应的评价体系,学生和家长都不太重视。
劳动课一直有,如何保证课堂质量成了最大的难题。王超介绍,学校正计划让“散装”的劳动课成为贯穿一学期的系列课程,老师备课需要有所规划,学生也将面对期末评价。
“以初一年级为例,劳动课主题为烹饪,学校会安排食材、调料、烹饪工具讲解等一系列课程。”王超告诉记者,学会做菜只是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的生活常识储备增加,具备生活能力才是最终目标。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安全成了家长的心病。“在学校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同时,安全教育会成为每一阶段劳动教学的第一课。”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副校长黄力凡说,劳动安全教育不仅是为学生上好劳动课做准备,更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为他们走出校园后能够做好自我保护打下基础。
此外,黄力凡认为劳动课的设置应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目前我们正在策划各年级的劳动课,将充分利用好家委会的平台。”黄力凡说,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到九年级学生在各阶段需要设置内容不同的劳动课程,小学注重劳动启蒙教育,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初中则注重技能培养和职业体验,“除了提前下发问卷调查学生的喜好情况,我们还会将课程计划告知家长。”
找到劳动教育适宜的那块“地”
无锡市石塘湾中心小学的师生是“葑溪耕读园”的“工程队”,他们曾在这块7亩大的土地上捡过砖,拔过草,共同见证荒野变沃土,建起连栋大棚。如今,园内种植着蔬菜瓜果,学生能感受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全过程。石塘湾中心小学校长钱红雨说:“自然的奇迹不需要‘工程队’来制造,而要让师生共同来创造。”
走进土地拿起农具只是劳动教育中的一种方式,许多学校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劳动教育方案。“即使没有这块地,只要心中有学生,就会找到适宜的那块‘地’。”钱红雨表示,除了农务,劳动还有家务、班务和志愿活动等多种形式。
“市有市花,班也有班花。班级选出各自的代表花,接下来班徽、班旗等设计都围绕该主题展开。”王超告诉记者,同班学生从搭建花架开始就需要合作分工,学会装点自己所处的班级环境,学校则进行阶段性评比。
在王超眼中,班级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当学生有了将班级事务打理好的意识,也就间接培养了学生的持家能力。“学生能把自己在班级里负责的一亩三分地整理好,就是间接培养起了劳动意识,未来生活也会井井有条。”
“劳动吃苦”化为学生的“成长营养”
在山北中心小学,一本《小学生劳动作业单》会跟随每位学生六年时光,成为他们的“成长纪念册”。“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提起他们劳动的兴趣。在规定的劳动课外,如何以多样的活动形式调动起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值得我们不断探索。”陈海莺介绍,学校将劳动与学生的六年成长结合在一起,在写下劳动感悟的同时,学生还会将自己的照片贴在一旁。“多年后,学生回头来翻阅这本小册子,通过六年照片中的自己样貌的变化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很有纪念意义。”
许多学生吃过了劳动的苦,也从中悟出了道理。“你们照顾我比我照顾青菜辛苦多了。”石塘湾中心小学五(5)班的史漫琳就通过照料青菜苗明白了父母照顾自己的不易。这个寒假,受疫情影响,学生无法如期回到“葑溪耕读园”耕种自己的责任田,向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带着相机和口罩,老师们走进了“葑溪耕读园”,将园中的情况向学生进行播报。“学生把自己的劳动果实放在心上了,这就是他们学会担责的表现。”钱红雨感叹。
“经历过劳动的苦,品尝到劳动的甜,学生才能将劳动观念逐渐内化于心。”钱红雨告诉记者,学校安排六年级学生种植油菜花,以便他们毕业时能够在耕读园中拍照留念,“去年种下的油菜花长势很好,今年毕业的学生拍出来的照片会很好看,到时候我们会教他们自制相册,留下成长的回忆。”(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