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特别报道

“5G是路,电影人要以创作为核心走好这条路”

后疫情时代,电影业希望何在?

  5G时代和后疫情时代,影视发展的未来在哪里?此次太湖影视峰会为业内人士搭建了对话平台,希望参会嘉宾深入交流、积极合作、共谋发展,携手应对后疫情时代电影产业的升级和变革。圆桌论坛上,著名导演郭帆、路阳、饶晓志和猫眼娱乐总裁顾思斌,围绕5G技术对电影的变革,以及行业如何从疫情的低谷中走出来进行了探讨。

  电影人疫情期间积蓄力量

  受疫情影响,影片撤档、影院停摆、剧组停工,虽然打乱了行业的脚步,但电影人并没有停止手头的工作,趁着这段时间,他们积蓄力量、沉淀思想,期待疫情过后迎来行业的爆发。

  猫眼作为平台型公司从疫情发生后到等待电影院恢复开放的过程中,一直在做技术性工作,以保证电影院可以顺利开工。顾思斌说,猫眼平台希望给行业注入两种核心能力,就是宣发和营销能力,因此他们这段时间一直在做内部宣发系统的升级和基础能力的建设,以期为行业复苏提供有力的支持。

  几位导演在疫情期间做得最多的就是案头工作,以及准备下一个项目的剧本。郭帆的公司在国家电影局的指导下,还与北京电影学院合作了一个有关电影工业化的研究。饶晓志的上一部电影在今年1月份杀青,所以疫情期间正处于后期制作阶段,同时在准备下一个剧本。路阳导演的《刺杀小说家》定在明年春节档上映,今年的工作就是要把大量的特效部分做完,而受疫情影响,这部分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和挑战。“原来计划是春节之后重新开工做特效,因为疫情,特效部门的同事都是在家云处理”。他说,每次去公司能看到所有电脑都开着,但一个人都没有,原来所有人都在家里用云服务技术,控制公司电脑进行工作,但产能上会有一些影响。“未来5G技术成熟后,我估计这个方式会运用得更好。”

  借助5G新技术加速工业化探索

  对于5G时代给影视行业带来的新思路和新机遇,几位嘉宾侃侃而谈。

  顾思斌觉得5G时代的到来,首先在观影场景上,用户能作为后院线期的很好补充,内容和形式更为多样。“我觉得,未来从制作到院线发行,甚至院线端片子的拷贝模式等,都会有一些新改变。”

  郭帆发现,行业内的标准比较少,而且多数是在放映端,在制作端的标准几乎是零,而好莱坞在制作环节大概有800多个标准,每年还有近50个新标准。“剧本应该是什么样的行距、间距?用什么样的文字去描绘对白和场景?”他认为,当这些标准能够完善的时候才能串联起整个流程,才具备实现电影工业化的可能。

  疫情对全世界的电影行业都造成了重创,包括美国很多传统电影人都产生了悲观情绪,“但这个时候我们就更不能打退堂鼓,要抓住这个时间打好准备仗,给观众奉上更好的电影”。路阳表示,国内电影人正在用观众想象不到的速度追赶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比如制作中的《刺杀小说家》,有一些数字角色、数字生物形象制作出来以后,好莱坞同行看到还是挺惊讶的,甚至建议在国际上发表一篇论文。“我们在不断缩小跟好莱坞的差距,甚至在某些局部领域我们已经做到了领先。”

  大数据应是“助力”而不是“主角”

  数字时代,行业生态发生了很多变化,创作规律逐渐被大数据取代,粉丝的需求成了大家创作的动力,运作取代了创作。对于这些现象,在场电影人一致认为,大数据时代不管技术怎么变,故事内核和创作本身是最重要的。

  郭帆始终觉得,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多样性和创新性。多样性是原动力,因此在使用数据的时候,不建议拿大数据去决定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如果缺失了多样性,那么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有很多事情的意义不在于当下有多少点击量,我们的眼光要往前看。”同时他认为,借助5G新技术可以有更多创新,比如它会打破或者拓展我们的视听语言,包括很多直播可以产生剧情,而不仅仅是现场带货,“我们可以借助5G平台把直播变成说故事的一种方式,这些都是可以探索的”。

  饶晓志坦言,创作的时候都是从自身出发想故事,很少通过某一个数据得到线索去创作,“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先打动自己可能更重要,大数据可以向用户推送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但事实上还是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冒险”。郭帆在做完剪辑后也会做很多调研,也会看数据,但他认为关键的是要决定怎么使用数据,而不是让数据决定电影人去做什么。“我们要学会使用数据,而不让数据决定行动。”顾思斌指出,数据本身是无害的,怎么解读才最关键,要让它成为电影人的助力,而不是主角。

  “5G是路,我们是走在这条路上的人,让我们走好这条路,以创作为核心,与电影同在。” 郭帆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