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发布厅 健康专刊

江苏省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

经验推广至非洲

  2020年7月,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将迎来70周年纪念日,此前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国家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国家草原局联合发布《关于确认江苏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状态的通知》,这意味着江苏成为湖区五省(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中首个实现血吸虫传播阻断目标的省份。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夏秋季感染的机会较多,感染与人们接触含有血吸虫水体的机会、时间、频率、方式等因素有关。水网型地区感染高峰多在夏秋季节,多因洗刷、戏水等生产、生活性接触而感染,下水游泳洗澡也会感染。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后,加剧了长江中下游流行区钉螺扩散,江苏省螺洲滩面积和感染性钉螺分布范围也明显扩大,省内部分地区曾出现血吸虫病疫情回升现象。

  ■ 综合防治 提前实现目标

  江苏省历来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2005年,根据国家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防策略,原省卫生厅和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了《江苏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2005-2010年)》,提出了尽量守住通江河道、围歼内陆钉螺,综合治理江滩、压缩有螺面积,坚持防治结合、坚决控制急感的防治策略,全省血吸虫病疫情持续稳步下降。

  2007年,全省达到了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并于2010年底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目标,分别比原计划提前了1年和5年。2010年,原省卫生厅又和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了《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纲要(2010-2015年)》,采取以传染源控制和钉螺控制并重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

  据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杨坤介绍,经过多年的防治探索,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依据“传染源控制和钉螺控制并重”的综合防治策略,指导全省各地血防部门大力加强人畜粪便管理和人畜查治病;重点加强渔船民等高危人群血吸虫病防治;大力开展药物灭螺和环境综合治理;打造敏感而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逐渐进入低度流行状态。

  ■ 科技创新 推动智慧血防

  杨坤说,江苏省还通过科技创新助力血吸虫病防控,由该所主导开发了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管理平台,这是全国首家上线的疾病防治工作平台,已经涵盖了“常住人口血吸虫病管理系统、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管理系统、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工程管理系统”等各类子系统12个。平台自2017年运行以来,累计管理钉螺环境数114681个,全省累计管理查螺信息数359957次,利用平台开展查病1127533人次,晚期血吸虫病人平台随访管理人数5638人。目前,所内又开发了“江苏血防移动终端”,进一步推进了我省血防信息化工作。

  我省和各地血防部门积极开发新技术,通过交叉学科及高新技术的应用,努力提升全省血防工作水平。陆续联合开发了全自动压螺机、血吸虫毛蚴动态自动识别系统和江滩智能监测管理系统等装置,提升防治工作能力。省血防研究所还与有关企业联合研发的血吸虫病核算检测(RAA)系统,可以在常温下对钉螺、血清、粪便等样本中的日本血吸虫微量基因片段进行扩增,达到检测目的,提升了血吸虫病诊断与监测工作水平。

  ■ 凝练经验 助力“一带一路”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还把血吸虫病防治经验带到了非洲,造福了非洲人民。2016年8月,省血防研究所正式承担了援助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项目,探索在非洲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的策略与方法,以实际行动支持中非合作。中方按计划选派了6批工作组共计30人,赴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开展现场工作。2020年2月,一期项目正式结束。三年间,项目试点地区已经全面实现既定目标,示范区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从项目初期的8.92%,下降至目前的0.64%。借鉴中国经验,双方深化交流与合作,项目取得重大成绩,为桑给巴尔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开辟了成功路径。

  (刘晔、张键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