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卫文
说起医学科普,如果你的印象还停留在以往说教式的文字上,那就落伍了。现在,更多医务人员通过多种形式,让医学科普摆脱“严肃脸”,更加接地气。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无锡活跃着一批医学科普达人,他们用通俗的语言分享专业观点,让专业医学知识不再晦涩。
说群众听得懂的话,“博士团”用科学战胜谣言
“现在有些科普内容来源于网络,鱼龙混杂,很多错误观点正在误导市民!”江大附院头颈放疗科副主任周嘉梁博士介绍,该院从2015年起,成立了一个由66名博士组成的科普宣讲团,打造了“博士为您讲科普”品牌,用科学守护患者健康。来自10多个专科的博士们,利用休息时间走进社区、学校、企业,找准老百姓关注的问题,用通俗诙谐的语言,把专业的科普知识演绎成充满生活气息的小故事,引导公众自觉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养。
胃癌患者老刘在手机上看到一则养生信息“吃得营养,会让肿瘤细胞快速增长”,对此深信不疑。于是尽管有胃口,他也不敢多吃,一段时间下来人消瘦不堪。肿瘤内科副主任茆勇博士在开科普讲座时,用两名患者的故事晓之以理。一名患者和老刘一样不敢吃,抵抗力差,也经不起化疗等治疗,不久胃癌就转移了;另一名患者营养状况好,现在还活得好好的。茆勇说,对人体而言,吸收营养的并非只有癌细胞,还有正常的好细胞。老刘听了觉得有道理,复诊时请包括医生、护士长、营养师等在内的营养管理团队为自己制定了营养方案。科学膳食之后,现在他不仅肿瘤控制住了,营养状况大大改善,体重也上去了。内分泌科白宁博士欣喜地告诉记者:“平时患者想了解的东西,医生来不及讲清,现在科普给了他们,这对改善医患关系、增进医患信任大有帮助。一场科普演讲之后,能引起市民的主动思考,影响和改变他们的生活,从而获得健康,说明我们的科普入心入脑了。”
漫画微信视频,医护用新形式传播健康知识
新媒体时代,年轻医护人员运用更加新颖、接地气的科普形式,让专业医学知识不再晦涩。
江大附院骨科护士夏瑛洁从小喜欢画画,她了解到有一些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因为没有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导致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组织,出现不可逆的损害甚至无法挽救生命。于是她将心肺复苏的全过程用漫画形式表现,并附上了简洁、通俗的文字,这样图文互动的形式比单纯的文字简洁明了,也更易懂。她在疫情期间,还推出了一组指导市民如何就诊、洗手、口罩防护的防疫知识漫画,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普及给更多的人。
市人民医院科普组护士长赵晓竹告诉记者,该院是全国护理科普教育基地,微信公众号是推送健康知识的重要渠道。护士们自编自导,甚至当起了演员,把日常生活中热门的医学知识演绎成一场场“科普真人秀”,录制了多个科普视频。产科护士段晶蕊、张艳主演了“孕动知多少”的情景剧,并真人演示了分阶段孕期保健操。孕妈妈们评价,这样的科普视频能简单、直观帮助她们“动起来”,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孕妇可以喝奶茶、吃炸鸡?”“孕妇可以化妆吗?”“什么算正常胎动?”“宫颈癌能预防吗?”“更年期咋办?”……这是江大附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康丝丝在门诊上经常遇到患者的提问。有一天她突发奇想,根据不同的主题自己写起了剧本,然后以说唱的形式,一会化身孕妇,一会变成更年期妇女,今年以来已经在抖音号“丝丝科普”上发布了55件作品。虽然视频有点搞笑,但是对于科普她是认真的。每次定下一个主题,先查相关资料,写成剧本后给科主任过目,一点一滴都不马虎。一些患者成了她的粉丝,纷纷把她的科普视频转发到妈妈群、患者群去,让更多人了解保健常识。
“上医治未病”,更多医生将变身“科普达人”
防病重于治病,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今天,善于科普正在成为医务人员的必备素养之一。
江大附院消化内科余利华博士介绍,有一名患者阳气不足,每天又喝很多水,经常拉肚子。在医院微信公众号上开设的“余博士谈养生”专栏里,他打了一个比方:持续阴天没有太阳照射,地面上潮湿,这时还经常洒水,地面怎么会干?而一些阳气不足的患者,体内湿气重,还每天喝很多水,湿气又怎么能排净?看了这个比喻,患者茅塞顿开,知道要合理补充水分,平时不口渴就减少饮水量,慢慢大便次数减少了,再配合中药调理,后来大便就成形了。
感受到科普的巨大能量,医学生也行动起来。苏州大学医学部学生刘骥是一名“医二代”。今年,她和同学杨玲嘉一起创办了微信公众号“听诊器与止血钳”,现已推送医学科普文章10余篇。“我妈妈是无锡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医生。遇到消化道异物急诊,即使是寒冬深夜,她也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为患儿做急诊胃镜。医生辛苦,小朋友痛苦,但这都是可以避免的。”刘骥告诉记者,她结合自己所学,参考最新文献,列举了常见的儿童消化道异物、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等,最后请妈妈修改后再精心排版,发布到微信公众号上,获得了医生、家长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