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我的父亲

  □朱建元

  我的父亲身材瘦小,生有三男一女,今年91岁,依然头脑清晰,精神矍铄。父亲面对人生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不低头,不弯腰,抱定要让子孙理直气壮、挺直腰杆能在人前做人的坚定信念,拼命努力,带领一家走在全村殷实小康家庭的前列,为我们树立了思想灵魂的精神榜样。

  小时候因为家穷,他没有上过一天学,与我娘定了娃娃亲后,才寄人篱下,在我舅家读了三年书。凭着聪明好学的上进心,他练就了一手好字与一把算盘,十多岁就推独轮车拉货上街讨生活,风里来,雨里去,挣钱养家糊口。

  自我懂事起,我就知道全家挤在一间半屋的狭小空间里。夏天山洪暴发,洪水从后门进,大门出,家中积水会超过膝盖。那时我从没见过父亲是什么时候起床,只知道醒来,他已到外面干活。1968年,他东借西凑,在后墙门建了三间瓦房,背了800多元债务。这么大的债务谁都谈之色变,险些把他压垮,他不忍心压给子女,自那以后,他干活更是不分白昼。听村上人说,有一次在王家山撨园,突然雷电交加,下了倾盆大雨,他浑身发冷发热,无法坐立,是邻居同伴做了担架把他抬回来的。可是第二天天刚亮,他又出现在王家山撨园的工地。这需要何等顽强的毅力啊。

  有一年,村上安排所有劳力到高山挑香灰土。最好的劳力一天只能挑二到三担就收工回家,可是他非要挑五担六担方肯罢休。这些仅是他人生辛苦的点滴。他还用瘦小的身躯创造过全村年度工分的最高纪录。

  父亲千方百计教育孩子读书识字,自强自立,只要读得上,砸锅卖铁,没有半句怨言。他虽没有多大文化,但知识能改变命运的道理比谁都明白。20世纪80年代末期,他自谋生路,经销陶瓷,为集体广开销路。白天要为备各种货源奔波,回来还要加工,晚上装车要到十一二点钟,凌晨二三点起床拉一板车货去二十多里外的善卷景区,只有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露珠方知他睡了多少觉,走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他用撒下的一路汗水换回了岭下屈指可数的万元户。

  父亲乐于助人,从不另眼相看弱势的乡邻。邻居朱家住的土墙草棚,因暴雨淋湿倒塌,家中一贫如洗,一家人走投无路,连一寸遮风避雨的地方都不复存在,想让邻里乡亲帮衬一下,终因偿还能力不足而无法向大家开口。父亲召集相对宽裕的几户,恳请大家伸手相助,并当众表态朱家无力偿还的债务由他来偿还,带头出钱相助。他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搬掉了压在人家心头喘不过气的巨石,让这户人家的生活看到新的希望。

  父亲言传身教,注重教育子孙。做人为本方能长久永恒,是他始终挂在嘴边的唠叨。他当了几十年生产队会计,从来没有多记一分工,少干半天活。集体分东西,他从不沾一颗板栗一粒花生的便宜。在子孙教育上,尽管学习和落实工作的事,他爱莫能助,可是他比谁都牵肠挂肚。他经常教育我们,宁愿粗茶淡饭,也要不忘洁身自好,这成为儿孙们始终不忘的座右铭。

  他辛苦一世,节俭一生。他爱子如命,宁愿自己受委屈,也不愿看到一个子女在人前掉队。他行善积德,几十年如一日。他是千万平凡父母中的一员,用自己的坚强与智慧为子女创造了与众不同的平凡。他永不言败的坚强意志,是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