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诗情一点平生好

  □陈国柱

  读陆国华女士诗词集《自惺集》,像是饱读诗书的文人之作。其实,陆国华退休前在企业工作,她是无锡市一中“老三届”毕业生,曾是下乡知青。“自惺”者,惺惺自惜也。诗词(指格律诗词)识者寥寥,作者大多时候只能孤芳自赏,正如曹雪芹诗云“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陆国华退休后,从2008年开始写作诗词,至今已创作一千余首,并任无锡市诗词协会副会长、碧山吟社副社长。她喜爱杜甫,诗集中步韵老杜的诗作达数十首。

  当今社会,吟诗填词,开展诗词协会活动,无名无利,参与、从事者应该都是诗词这项传统文化的热爱者,甚至是钟情者、痴迷者。舍此,很难有别的解释。从陆国华身上,我看到了这种热爱、钟情和痴迷。她并非专业文人,却在学诗、作诗中找到了退休后的精神寄托,并乐此不疲。她负责诗协的组织发展工作,多方搜寻、发现诗词爱好者,引导和发展他们加入协会;她还担任滨湖分会的会长,定期组织开展活动,举办讲座,到乡镇采风,布置创作任务,编辑稿件。所有这些,都是义务的。此外,她还搜集、整理邑人诗词,编纂成集。以近七十的年龄,奔波忙碌,所为何事?“诗情一点平生好”(《春老》),这也许是最好的诠释。

  对家乡无锡的热爱和赞美,是这本诗词集的一个特色。举凡无锡的风景名胜、历史人物、特产美食、人情风物,书中多有描述,如《范蠡堂》:“恍若悲秋暮色沦,乱风吹草满荒榛。千年罔说浣纱事,一殿空留膜拜身。如羡闲云浮野壑,应抛紫绶入桃津。渔夫指点茫茫处,几叶扁舟谁与邻?”《西溪河》:“欸乃声轻水不波,阿婆对岸汰筲箩。纵然早已无余影,藏我童年梦却多。”有些前人诗作未曾涉及的景点,她也发掘补苴,如《公花园二十四景》,各个景点写来无不摇曳多姿,清新脱俗。“碧翳森森拂槛凉,友朋依约侑琼浆。乳莺初啭云萍合,野韭新烹笋蕨香。琴喜随缘弹且拟,诗因得趣率何妨。纵然九九登高乐,未及玉颓歌楚狂。”(《碧云挈榼》)

  对生活的热爱,在诗词集中有真切的反映。看到一个小姑娘在玩蒲公英,她顿发诗兴:“绿润须枝,红凝羽伞,轻轻吹拂随飞远。相追一路到河边,盈盈笑漾梨涡见。 发夹微松,莺声细喘,几丝花瓣春衣染。”(《踏莎行》)无锡排骨是著名的地方名菜,她也写得颇带文气:“老汁百年余味香,糯甜入口美名扬。谁言竹院秦时客,三月闻韶不屑尝。”(《无锡传统菜四味》)现时之人盛行在手机上玩微信圈,她也不甘落后:“薄海烟尘杳杳,野田草露濛濛。怡然榴火晚霞中,掌上荧屏初弄。已往嗔他烂漫,而今觅我从容。醉余同笑路匆匆,互道一声珍重。”(《西江月·同学微信圈》)……

  吟风弄月,固属诗人本事;家国情怀,更为至高境界。“报国虽怜无上计,修文直觉有长缨。”(《碧山吟社鹿鸣宴》)市一中六八届同学回忆录《风雨五十年》编成,她有感而作:“风雨城围执一真,百年不改赤心淳。烽戈曾废三坟籍,槐市重迎五礼春。约略烟云随过眼,合知蝶梦再谋身。荡胸文字虽生涩,气骨难医自有神。”面对历史文物侯桐少宰第所处的窘境,她叹道:“错镂门墙尘外州,轩窗草覆近生忧。风云识遍虚名耳,不堪世态易低头。局蜷林立高楼下,王谢谁能续旧游?”

  诗词,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学样式,在历史上曾创造过辉煌,但在现实生活中,似有淡出之忧。以无锡市为例,全市能写诗词的不过数百人。诗词协会活动也处于“自生自长”的状态。确实,诗词的创作、诗社的活动,要靠地方政府的支持,要有人倡导,才能形成一定的氛围。有句话说得不错,高手在民间,诗社中确实有不少诗词写作的行家里手,让我惊叹。但要让碧山吟社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必须坚持写作,提高创作水平,让诗词得到传承;同时要推广和普及,让诗词进入寻常百姓家,让群众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