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时评

培养孩子学习习惯 教师家长需各尽其责

  □ 吴文翔

  近日,一则老师要求家长为孩子批改作业的新闻引起了网友热议。部分家长认为,批改作业是老师职责,交给家长就是在推卸责任。

  老师的做法和家长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可以理解的。但理解不代表就认可。在该事件中,老师和家长对立的焦点似乎只是成年人之间的相互推诿,而并非如何帮助孩子成长,他们似乎都忘记了“作业”的初衷。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做作业的目的不光是为了复习某个知识点,更是在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孩子能够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未必是学习习惯使然,更有可能是因为对老师和家长两种身份的恐惧。从这个意义上说,针对孩子写作业这一问题,很多老师和家长的做法依然停留在靠身份“压迫”孩子,这本身就是违反教育规律的,更不利于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要有“养”的意识。好习惯是养出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痛恨学习。“养”是一个从犯错到改正不断循环的过程,因此,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试错时间和空间,要允许孩子犯错,通过耐心沟通,让孩子在错误中找到自己的问题,从而逐步改正,才能更好地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如果老师担心自身精力不够,无法照顾到所有同学,则可以通过树立典型,定期开展“学习习惯主题班会”,让率先养成习惯的同学做志愿者,通过“结对帮扶”等形式,协助老师带动其他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有“陪”的责任。孩子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而家长应该做的,就是帮助他们一起跨过一个又一个难关。高质量的陪伴绝不是手持棍棒,满嘴开炮,高明的家长总是能够准确地发现孩子的问题,通过与老师沟通,请教他人经验等方式,不断寻找并尝试能够解决孩子相应问题的方式,对于孩子每一次的进步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与认可,对于孩子每一次的错误也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脾气,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帮助一起解决问题。这样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都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认清自身职责,尊重教育规律,创新教育形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作者系公司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