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热闻

“救命”技能应纳入生命健康教育

急救“必修课”各校参差不齐

  教育部近日指出,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将急救知识纳入基础教育相关课程。记者日前采访发现,锡城中小学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实施情况不一。让学生从小就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还需多方共同努力。

  现状 普及实施程度不一

  上周,无锡蓝天救援队队员们为侨谊实验中学初一学生带去了《“智”爱生命急救》课程的第一堂课。课上,学生除了通过实操学习了进行心肺复苏术(如图),还在指导下学习使用体外除颤器设备。

  该校教务处主任周冬梅介绍,“智”爱生命急救课程还将根据学生年龄、需求多次授课。此外,本学期学校结合疫情防控新设的校本课程《医“家”讲坛》,由医生家长每周一次讲授急救、医学影像学等医疗知识。在侨谊教育集团负责人钱军看来,生命健康教育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本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少一些慌张多一些处置、救援的底气。

  我市早在2017年就对急救知识、技能普及提出了要求,由市教育局、体育局、财政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无锡市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实施意见(2017-2020年)》中明确:实现中小学生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普及培训全覆盖。近年来锡城中小学对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视程度在提升,急救知识正在通过军训、讲座以及融入相关课程等方式进入锡城中小学校园,取得了一定成效。市教育局相关人士介绍,上个月锡城三个娃在遭遇火灾时利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上演了一场“教科书式”自救,此前还有孩子指导成人按照正确方法对溺水者进行急救。

  不过在走访中发现,不同学校普及急救知识存在较大差距,有的学校如蜻蜓点水,有的则深入而专业。蓝天救援队副队长乔科军说,除了侨谊实验中学,他们还在天一中学、辅仁高中等学校开设急救知识和技能实训课程,“从理解概念到掌握技能需要7到8节课,掌握了技能后仍需要不断练习加以巩固。不过目前系统开设急救课程的学校还不多。”

  期待 急救成学生必修课

  锡城中小学中急救知识在普及、实施中程度不一,存在明显差异。多名专业人士在受访时一致认为,归根结底是因为对生命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们在进入一些校园开展急救培训时遇到阻力,应当开展的教学内容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少数校领导只是把急救知识普及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学生收获有限。当然,也有部分学校非常重视,嫌自己的老师教得不够专业,多次邀请救援队员来校讲授。”市红十字会专业人士说。

  个人的应变判断、应急综合素质等在急救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在急救方面“有一手”,在急救知识普及之上,还需要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花费更多时间开展系统教学。一位救援专业人士介绍,在国内已有地方探索急救知识进课堂,比如2016年由义乌市红十字会联合民间公益组织编制的《义乌市中小学生应急救护教材》在当地中小学投入使用并作为期末考试内容,效果良好。

  我市专业救援人员表示,防疫期间社会各界愈加重视生命和健康,这是学校推进生命健康教育的良机。他们期待,将目前相对零散的急救知识编进教材并纳入中小学生统一的教学计划中,把急救作为一门必修课来上。“当急救成为所有孩子都要学习的一项知识技能,从中获得相应的能力,当下全民健康的痛点将逐步得到弥补。”一位专业人士如是说。

  (陈春贤、杨涵 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