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宜兴徐舍医院成功实施了该院首例脑外科微创手术。这样的一次突破缘于今年6月,该院与宜兴市中医医院结成了紧密型医共体。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后,当地群众足不出镇,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
长期以来,患者就医“上转易,下转难”是县级医疗中的难题之一。医疗技术和住院环境的差别成为其中的两个重要因素。自去年年底,宜兴入选国家首批县域紧密型567个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后,今年6月,宜兴以人民医院、中医医院两家龙头医院为引领,将所有公立医院、部分私立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建设序列,成立两大紧密型医共体。与以往松散型的医联体建设模式不同的是,医共体建设致力实现人、财、物、管理等方面的有效整合。
“变‘病人跑’为‘专家跑’,基层医院逐渐活起来,更强起来,推动了分级诊疗建设。”医共体成立近4个月来,宜兴中医医院医共体管理办公室主任熊泽南深有感触。眼下,该院已与17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结成医共体,采用托管、建立联合病区等多种形式,加快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中医医院与徐舍医院,不仅牵手开设了“妇产科联合病房”,而且创新设立了妇科“高倩中医工作室”、儿科“张小云专家工作室”等多个名医工作室。一个个名医工作室宛如一块块“金字”招牌,如今,徐舍医院住院病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0%以上,床位使用率从6月份的63%上升到超90%。不仅如此,优质医疗资源还下沉到了村级,联合村卫生服务站定期开展慢性病问诊、眼科疾病筛查等服务。
从资源下沉到资源共享,“1+1>2”的放大效应逐渐彰显。宜兴人民医院与宜兴第三人民医院的牵手注重强强联合,双方以肿瘤专科资源整合为突破口,着力提高宜兴地区肿瘤治疗整体水平,降低宜兴患者的外出就诊率。自在三院成立肿瘤科联合病房以来,人民医院肿瘤科的专家常驻在此,仅半年内,该院肿瘤科联合病房就收治肿瘤患者400余名。“通过‘手把手’教学,提升了基层医务人员诊疗能力,还实现了学科建设、医院管理等全方位的帮扶。”人民医院院长葛志军坦言。除此以外,基层医护人员到合作医院进修等开通了“绿色通道”,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据了解,为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后勤管理统一,不久前,宜兴还专门聘请了第三方服务机构与24家基层医院签订消毒供应协议,降低基层医院建设成本的同时,提高其硬件配置。下阶段,宜兴还将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远程会诊中心、心电中心、影像中心等,推进医共体建设走向深度。据宜兴卫健委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宜兴县域内就诊率约88%,县域外转诊率逐年降低。预计至今年年底,宜兴将基本建成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联动协作机制,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增长10%,县域内就诊率达90%。(蒋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