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克勤
画面人物生动,运笔流畅纤细;线条用色复勾,于对比中见融和;人物姿态顾盼呼应,饶有生趣,传递着闲适气氛。此间人语声、水沸声、虫鸣声、松风声,仿佛于图画中飘飘然而出。
世人爱其茶画,更爱其茶诗。因辞藻生幽,丹青透雅,从嚼读诗词的心领神会到品读画卷的目酣神怡,各得其所。
《惠山茶会图》是明代画家文徵明创作的一幅纸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为青绿重彩,景色简洁。画面自右向左展开,山石层叠,松柏掩映,众人或坐于泉亭之下,或列鼎煮茶,或山径信步。人物形神兼备,仪态洒脱,与周围的景色构成一幅林泉美景,也反映了文人生活的闲雅情致。
该图作于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年)。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文徴明与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到无锡惠山游览,在二泉亭品茗赋诗,事后便创作了这幅记事性作品,记录了他们在山间聚会品茶的情景。
画中人物共有八人,五主三仆,在一处树石之间搭有一简陋茅草井亭,有两位文士围井栏盘腿坐于井亭之中,其中一人静坐,单手撑着上身侧首观水,旁边一人展卷正在阅读。苍松翠柏挺拔遮天,群山巨石起伏错落,茂林修竹间有曲径可通平野闲地。
紧挨着井亭,松树下茶桌上摆放着各种精致茶具,桌边方形竹炉上置有茶壶似在烹泉,一童子在取火,另一童子备器,另一文士伫立拱手示意。画面右边,亭后一条幽幽小径通向密林深处,曲径之上又有两位文士一路恰恰攀谈,徐徐漫步而来,前面一书童回首张望二人,似在为他们引路。画面人物生动,运笔流畅纤细;线条用色复勾,于对比中见融和;人物姿态顾盼呼应,饶有生趣,传递着闲适气氛。此间人语声、水沸声、虫鸣声、松风声,仿佛于图画中飘飘然而出。
世人爱其茶画,更爱其茶诗。因辞藻生幽,丹青透雅,从嚼读诗词的心领神会到品读画卷的目酣神怡,各得其所。
文徵明毕生嗜茶,不近酒色。据《六如居士外集》言,唐寅拉文徵明同乘一条游舫,一群歌女相拥,船到湖心,唐寅一个号令,歌女全都围住文徵明,令文目瞪口呆,几乎跳湖。唐看到文的窘态,乐不可支。文见到有一条游舫经过,拼命招呼船家靠近跳上那条船,一溜烟儿地跑了。文徵明爱茶,常以唐代的卢仝自况,有诗云:“解带禅房春日斜,曲栏供佛有名花。高情更在樽罍外,坐对清香荐一茶。”除点出茶妙于酒外,更是描绘了一场参禅悟道的风雅之事。
文徴明《惠山茶会图》之后还有两幅茶图值得关注。一幅是嘉靖十年即1531年绘《品茶图》。作品采用写实手法记录了当日的山中茶会,共有宾主三人,其中二位端坐室内正享受对啜之乐,而小童则在备水间忙着煎水,彼时,不远处的另一人则正趋步前来。题诗曰:“碧山深处绝纤埃,面面轩窗对水开。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诗后跋文曰:“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传(注:陆子传即陆师道,文徵明之门生)过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徴明制”。
另外一幅是嘉靖十三年即1534年,文徵明绘《茶具十咏图》。图绘青山之下郁树成荫,两间茅屋在藩篱之内,主人趺坐于室内,书、壶伴其左右,另一间屋内侍茶的童子正在煮水。从款署中得知,明嘉靖十三年谷雨前三天,苏州的天池、虎丘等地正举行茶叶品评盛会,作者因病未能参加,好友送来几种好茶,于是令小童汲泉、吹火、煮茶,自斟、自饮,自己品评茶叶之高下,自得其乐,又不禁想到唐代诗人皮日休等咏茶诗,于是缅怀他们唱和追咏十首。后款署:“嘉靖十三年岁在甲午,谷雨前三日,天池、虎丘茶事最盛,余方抱疾偃息一室,弗能往与好事者同为品试之会。佳友念我走惠二三种,乃汲泉吹火烹啜之,辄自第其高下,以适其幽闲之趣。偶忆唐贤皮陆辈‘茶具十咏’,因追次焉,非敢窃附于二贤后,聊以寄一时之兴耳。漫为小图,遂录其上。衡山文徵明识。”
文徵明上述三幅关于茶事的画先后差十余年,从三幅图画及诗文题鉴得知文徵明从惠山茶会的三五知己,到虎丘茶叶品评盛会的群英荟萃,可以看到他的茶艺之博之精达到了新的境界。
文徵明仲子文嘉晚年曾创作《天下第二泉图》。无锡望族华氏旧藏,华氏家族后人无偿捐献给无锡博物院。文嘉此作为青绿着色,行笔松秀稳实,皴染秀润,画境幽澹。款署:“天下第二泉图,万历辛巳三月三日,茂苑文嘉写”。全卷由六段合裱而成,内容计有秦宝瓒“天下第二泉”题字,文嘉设色二泉图,李梦阳、吴宽诗卷,秦金、邵宝、张衮诗及跋,吴炯、秦宝瓒题跋等。
装于卷首的“天下第二泉”五字原为赵孟頫手书,已遗失,今为秦宝瓒补书。文嘉此作《天下第二泉图》深受其父亲影响,对无锡惠山泉情有独钟。文嘉之图是对其父亲文徵明《惠山茶会图》的最佳唱和。
我们从文徵明《惠山茶会图》中能悟出无锡茶事的什么呢?还是聚焦于画卷细节吧!图左边人物正在备茶,茶桌上摆放着精致的茶具,一位文士拱手招呼同道,摆茶的小童正在张望茶客,蹲着的烹茶小童在观察炉中火候。茶桌上摆放的茶具会是阳羡紫砂吗?据资料介绍此图为明正德年间,用紫砂壶泡茶已悄然兴起。
亭子是整个画面的中心,亭子下的那口井无疑是著名的“天下第二泉”,井栏边两位文士对坐,一位展卷,另一位凝视井中泉水。图右边的山径上,正在林间散步的两位同道茶客边走边聊,其主题不言而喻当然是品茶评泉,惠泉水与阳羡茶当属佳选。
可见,文徵明《惠山茶会图》中蕴含着无锡茶事三杰:泉、壶、茶。五百年后笔者作这样的解读并不是牵强附会。早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向人推荐云:“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又吟唱“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赞美诗句。
不言而喻,文徵明、苏东坡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大家,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钟爱茶,都在他们各自的艺术作品中反复品茶、咏茶。所以,文徵明在《惠山茶会图》中倾情描述在惠山会友品泉、品茗、吟诗就不足为奇了。因此,笔者从读图谈及图中之泉、壶、茶,由此引发读者关注无锡茶事三杰也不为过了!所谓无锡茶事三杰,即:泉、壶、茶是也!
名泉,古无锡惠山多清泉,历史上有“九龙十三泉”之说。位于惠山寺附近的惠山泉水,含矿物质少,水质优良,甘美适口,系泉水之佼佼者。唐朝大历末年(779年),无锡县令警澄派人开凿。惠山泉水源于若冰洞,呈伏流而出成泉。泉池先围砌成上、中两池。上池呈八角形,由八根小巧的方柱嵌八块条石以为栏,池深三尺余。池中泉水水质很好,水色透明,甘冽可口。中池紧挨上池,呈四方形,水体清淡,别有风味。
唐朝陆羽在他著的《茶经》中排列名泉20处,无锡惠山泉位居第二。另一位评水大家刘伯刍认为:“适宜于煮茶的泉水有七眼,惠山泉是第二”。此后“天下第二泉”之名为历代文人名流所公认。惠山泉畔建有“二泉亭”,泉池旁的大石上,镌刻着“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所题。
宜兴紫砂壶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录》记载,紫砂壶首创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沙寺的一位寺僧,他选紫砂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嘴、柄、盖,放在窑中烧成。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紫砂工艺奇人龚春(供春)。龚春幼年曾为进士吴颐山的书童,他天资聪慧,虚心好学,随主人陪读于宜兴金沙寺,闲时常帮寺里老和尚抟坯制壶。另一说宜兴紫砂始于宋朝,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和梅公仪赏茶》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1976年宜兴发掘出一条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似乎都互相印证。
紫砂壶工艺发展至今得益于优秀传统,经久不衰。特别是用紫砂壶泡茶冬日沸水注入不裂,把玩不烫手;用紫砂壶沏茶,得茶之真香真味,使人回味,且泡茶暑天越宿不馊;用久后壶色光泽古润,外如紫玉。明清以降紫砂工艺名家辈出,又有文人加入设计制作,紫砂壶气韵更加独特文雅。
名茶,古时就称之为“阳羡贡茶”“毗陵茶”“阳羡紫笋”和“晋陵紫笋”。早在三国孙吴年代,就名驰江南。据《宜兴县志》载:“离墨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山顶产佳茗,芳香冠他种”。到了唐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记及:“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陆羽在品味佳茗后,以为“阳羡茶”确是“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从此, “阳羡茶”被选入贡茶之列,故有“阳羡贡茶”之称。
阳羡茶不仅为帝王御贡,文人士大夫也醉心于此,历代文人墨客代不绝咏。陆羽著有《茶经》,白乐天、卢仝等都有诗作,卢仝的“天子须赏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成为阳羡茶的代言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