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无垢
蠡湖具备弘扬无锡荷花之独特历史人文底蕴的潜质。
蠡湖得天独厚的山水环境,具备再现“十里荷花”诗情画意的空间条件。
人逐花潮,花拥人浪,勾勒出一幅“无锡旅游盛景图”。因无锡有四季名花,所以该盛景图就有了四季的动态变化。为此,我编了一个顺口溜《无锡景:生态园林四季歌》。歌曰:
春天什么样?樱花对接梅兰芳,杜鹃映粉墙。
夏天什么样?绿水十里荷花荡,岸边柳丝长。
秋天什么样?三秋桂子扑鼻香,菊花傲风霜。
冬天什么样?满目青山数红妆,蜡梅又怒放。
春天,梅园的梅花,江南兰苑的兰花,鼋头渚、金匮公园的樱花,惠山“中国杜鹃园”里的杜鹃花,次第开放。秋天,仅梅园就有三千桂花,加上鼋头渚、蠡园和惠山古镇,总数不亚于五千棵;惠山古镇的菊花,恰恰跻身中国菊花品种基因库。冬天,无锡“四面有山皆入画”,又有梅园盛开的三千丛蜡梅,等着游客去欣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十里荷花”却是无锡景的“短板”。但这个“短板”是可以也应该成为“硬核”的。我建议把“十里荷花”放在蠡湖。
蠡湖具备弘扬无锡荷花之独特历史人文底蕴的潜质。《中国花经》载:“我国艺荷历史悠久,远在2500年前,吴王夫差就在太湖之滨的离宫(今灵岩山),为宠妃西施欣赏荷花而修筑玩花池,这大约就是人工池塘栽荷之始。”而蠡湖则因相传范蠡、西施隐于此得名。21世纪初,无锡结合蠡湖水环境整治,于湖中堆筑人工岛“西施庄”,虽纯属巧合,但蠡湖却因西施的传说,将使荷花格外动人。
据南宋咸淳二年刊刻的《重修毗陵志·卷十五山水·无锡》载:“芙蓉湖……湖面百里,一望皆菰蒲荷芰,为江南烟水伟观。皮日休、陆龟梦与毗陵魏不琢载酒赋诗,由此经震泽,穿松陵,抵杭越,目其舟曰五泻。”芙蓉湖即无锡湖,是位于无锡北部的古湖泊,其部分湖床,今为京杭大运河古航道。所述皮日休等三人共赏荷花的时间段,应在公元9世纪中叶,这大约是有文字记载较早的以赏荷为目的的无锡水上之旅。
又据王仁辅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编修的《无锡志·卷二山川》载:蠡湖的“大渲淹、小渲淹……里人多植莲芰,于是夏秋之月,荷花盛开,弥望不绝,好事者往往泛舟汀渚,为烟水之游,以谢炎暑。”
从以上两则方志中有关记载看,我们今日恢复蠡湖的赏荷之旅,其文化底蕴之丰厚,确确实实是难能可贵的。
蠡湖得天独厚的山水环境,具备再现“十里荷花”诗情画意的空间条件。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望海潮》所咏虽为钱塘(今杭州境内)景色,但其中对于山水、植物景观的描绘,所云“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词境,可以在鼋头渚、蠡湖(含蠡园)一带,得到艺术再现。这是因为此地“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清新淡雅之境,与“重湖叠巘清嘉”高度吻合。植物之景,“三秋桂子”已有,只剩“十里荷花”有待补笔。
那么,蠡湖放得下放不下“十里荷花”呢?蠡湖原名“五里湖”,东西实际长约6公里;如果再加上鼋头渚“藕花深处”和“长春桥畔”的池荷,管社山庄的湖滩之荷,锦园待恢复的四大莲池之荷等,容纳“十里荷花”之景,在空间上是绰绰有余的。
当然,统筹兼顾蠡湖的生态平衡(水生植物的荷载要与水体的面积、体积成一定的比例关系,方能最大限度地改善水质)及水利、航运等诸多因素,蠡湖的“十里荷花”之景不是“满湖莲叶无穷碧”,而应该是“疏密有度,聚散有致”。此语的前半句出自科学的考量,后半句出自对风景构图的艺术考量,以便用留白处(留出蠡湖大片水面)去触发游人的丰富想象,所谓“虚实相生,空白处皆成好境”。
如何以“十里荷花”为契机,促进该地域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建设“十里荷花”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要把提高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这一点经过精准计算,是可以做到的。开拓这里丰富多彩的旅游夜市,可以触发原有景点、设施等的潜在优势。例如,鼋头渚近年来仅在樱花节、渔人节、中秋国庆期间短暂开放夜游,而宝界桥东北堍的水上舞台和西施庄的戏台等,实际使用效率不高,如能补上夜游赏荷这块“短板”,就能至少在三月中旬至十月中旬,释放出巨大的旅游经济潜能。
此外,要促使这里原有基础设施及景点优化提质,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例如,地铁4号线开通后,设有蠡湖大桥站,桥(站)旁的蠡湖大桥公园沿湖已建游船码头。如果在此码头与鼋头渚水景苑(已是赏荷打卡地)码头之间,开通游船或水上巴士,不仅方便了夜间赏荷,还能在鼋头渚的樱花盛开季节,部分缓解这里的交通“瓶颈”问题。如果把目光再放远一点,之后的地铁线规划若能把终点站设在鼋头渚、充山一带,这样更可以实现地铁和游船(水上巴士)的水陆互动,对于解决这里的公共交通问题将起到更大作用。再如,无锡园林以众多“专类园”享誉海内外,如果蠡园在已有数百个池莲、缸莲、碗莲品种的基础上,再加湖莲,形成系列,那么蠡园即可跻身荷花专类园殿堂,以取得更大的旅游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