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保健周刊

晚霞之美

  □王唯唯

  傍晚,出门走走,夕阳渐渐西下,天边出现了许多晚霞。晚霞的形态各异,千变万化,尤其是颜色,变化极多,姹紫嫣红。许是上了岁数的缘故,看着那满天晚霞,我突然想起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禁轻轻一叹,感慨万端。

  自退休之后,我不玩微信,很少聚会,也不热衷麻将,其结果是自我切断了与大千世界的瓜葛。每天除了到菜场超市买些蔬菜和日常用品外,大部分时间就是倚在电脑前写点儿自以为是的文章,累了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如果没有好看的节目,就一个人站在阳台上发发呆。我明白,这种状态是人进入老年之后必须面对的,就像此时的晚霞,随着夕阳西下,霞光的范围慢慢地缩小,颜色也逐渐变淡、变薄,最后消失于天边。

  人伴随着自己的哭声而来,又伴随着别人的哭声而走,匆匆几十年。尤其是人生即将走到尽头时,尽管思维能力弱化,行为能力退化,但沉淀于内心的某些愿望依然挥之不去,并“奢望”能够实现,以了却人生谢幕前的遗憾。

  前不久,在央视的《朗读者》节目中,看到了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老师。这位96岁高龄的翻译大家,居然是自己拄着拐杖走上舞台的。他说自己每天都在工作,时间不够用,就从晚上借几个小时。在朗读他早年翻译的一首林徽因的诗《别丢掉》时,许老声情并茂,当场洒泪,泣不成声……最近在网上又看到一则消息:106岁的作家马识途的长篇小说《夜谭续记》出版。马识途以百年人生的丰富经历为底色,奋起创作,于104岁身患肺癌时写成这部作品。《夜谭十记》《夜谭续记》两部小说相隔近40年,是马识途创作生涯的重要作品。

  96岁还在借时间翻译和读书,106岁身患肺癌还在坚持创作,这个世上能有几人?

  说到读书,退休之后倒是安安静静地读了不少书。我喜欢看书,也喜欢买书。坦白地说,退休前因工作原因,书柜里的书,有三分之一读得还算认真,有三分之一只是随意浏览,剩下的三分之一束之高阁。借用孙犁老先生说过的话:“寒酸时买的书,都记得住,阔气时买的书,读得不认真。”现在好啦,退休了,到了清偿“读书债”的时候啦。我给自己规定了每天读书两小时。有的快读,轻松欣赏;有的精读,细嚼慢咽;有的边读边做好笔记,积累资料。阅读中,和季羡林、杨绛、林语堂、梭罗等大家在书中对话,向朱自清、毕淑敏、周国平等高手请教散文的写作技巧。几年下来,清偿了40多本书的阅读“债务”,受益匪浅。

  再说写作。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其中的酸甜苦辣,值得用文学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人生财富的积淀。我现在的写作完全是一种自觉,不再一味为发表和稿费而写,而是自己想写才写,写得随意率真,提前进入“从心所欲”的文字之境。顾忌没有了,假话彻底没有了,矫情也没有了,甚至文采也没有了,平实得像一个老农种自家的自留地,花啊草啊不关注了,关注的是实用的“果实”。今年3月,随笔集《掌上烟云》出版了。坚持写作四十余年,在漫长的写作生活中,这些随感是思絮的片断、偶尔的悟想和某一段的截取,它们或许单薄和片面,但它们是真诚的。

  岁月不居,人生苦短。如此,我们何不抱持“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乐观态度,面对晚年,面对晚霞。老年,作为生命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衔接着生与死,就像一天中的黄昏连接白天与黑夜。因此,晚霞之美,需要我们去品味,去欣赏。同样,人到晚年,夕阳的路上能走多远,不仅取决于我们的体力,更重要的是看我们的心态。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少些期盼,多些宽容,善待晚年的自己。惟其如此,我们方能充分领略生命四季的轮回流转和灿烂绚丽,方能更好地收获心灵世界的欢愉慰藉和充实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