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敬畏食物

  □金志标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节约食物的文章,素材有却苦于找不到确切的题目,为此事,有几天还真辗转不宁。与老丁、老叶、小张边毅行还在不断地想从他们的睿智中得到一丁点启发,自我折磨加上朋友的启迪,才有了敬畏食物的词句。

  我对食物的敬畏大致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初。记得在中山路南侧无锡市第七中学念初中,中午放学时,老师们及极少部分的同学会三三两两进入位于学校西南角的食堂用餐,我看了好生羡慕。有次因琐事放学晚了竟被老师邀去食堂吃饭。那时学校有几个老师比我年长2~3岁的样子,整天勾肩搭背玩得像兄弟般。进入食堂,大家手拿饭菜票和饭盆排着队向窗口挪动。轮到我们时,我清晰地看到食堂的师傅们麻利地盛饭端菜,动作娴熟、干净利落。从未经历过在食堂用餐,我顿感新奇。

  当时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亲再怎么辛勤劳作,一家人的生活只能手指捏紧点才能过得去。当然当时年纪小不太懂事,但与父母亲朝夕相处,从他们紧锁的眉宇和点滴节约中,我也深知生活的艰辛。

  在食堂用餐当日放课回家后,我在父母亲面前绘声绘色地说起在食堂吃饭时的所见所闻,并表示也要去购几元钱的饭菜票。父亲笑了笑,母亲急了,说学校与家仅一墙之隔,来回方便毋需在食堂就餐。可我在父母面前软磨硬泡,终于拿到了可供吃上几餐的粮票和钞票。次日,我高高兴兴地去总务处购买了软软的、棕色纸片印制的饭菜票。中午放学时同学们向校门外走去,我却反方向至食堂,心中还有一种莫名的自傲,脸上按捺不住阵阵欢喜。

  后来我高中毕业了(其实全体同学仅拿到一张学历证明),可能一直想着自立,17岁的我开心地去了郊区梅园茶果场当了一名农工。农忙时六进六出(早上6点上工,晚上6点收工),真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每天用于吃饭的仅3角钱左右(全天一斤饭票折人民币0.15元,早中晚耗费菜票数目为2分、1角和2分)。夏日的茶园常常是严严实实热得像个蒸笼,除了可乘隙到放在小路上的茶桶里取一点水喝,其余的啥都没有。这白水越喝越觉得饿,饿肚子时的肠鸣声更怪异。有时农活干累了,我只能站着用右肩撑着铁耙歇一会。因抢农时,生产队长见状会在空旷的茶园里大叫:“不要老是撑铁耙了,快动起来呦”,这时,大伙才有气无力地继续劳作。记得有一天下午3点多,烈日炎炎酷热难忍,树上的知了也叫叫停停,中午吃的饭也不知去哪里去了。我正面带愁容仰望蓝天,汗水把草帽沿着额头的沿边都浸透了,忽然,我听到旁边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定睛一看,是同一生产队的老农正悄悄地向我走来。她细声细气恐被人听见说:“饿了吧?我家锅里还有几个山芋你去拿了吃了吧!”听罢,我眼前一亮连连点头,傻乎乎地看着这可敬可亲的老农,这突如其来的好事来得真及时,我激动地啥也说不出来,一个劲地点头示谢。我放下手中的农具跑到她家,拎起沉重的锅盖,看到了锅里躺着几个香喷喷的山芋。吃完出门时,我的精神是那样的抖擞,步履是那样的矫健。后来,我参加一些聚会,发现虽然有满桌的佳肴和精美的点心,但已记不清它们的鲜美和香甜了。而40多年前,那位老农慈祥的眼神、亲切而朴实的话语,以及那山芋看似拙朴但香糯可口的味道都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那样的清晰、那样的甜美。

  大凡有过艰苦经历的人,才懂得幸福的来之不易,饿过肚子才知食物的珍贵。养成良好的习惯,敬畏食物才是王道。我也常常思忖,水稻从种子发芽到谷粒成熟,要经过生根、长叶、分蘖、穗分化、孕穗、扬花、灌浆到成熟;一条鱼的成长要经历胚胎期、仔鱼、稚鱼、幼鱼、成鱼的过程。食物端上餐桌还要包含着厨师辛勤的劳作。有时我看到没有吃完的食物将与泔水桶为伍,心里总不是个滋味。

  幼年时随家人定居无锡,我读到了唐代诗人李绅作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诗家喻户晓,许多幼童都能吟诵。可以说这首诗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提倡节约粮食的诗歌,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又何当不为?

  当人们觥筹交错时,也能低下头来看一看盆中还有多少我们应该敬畏的食物;当人们离开餐桌时,也能细细回望一下,曾经盛满食物的器皿有没有平日里常念的“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