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科创无锡

他山之石映照无锡科创实践——

太湖湾科创带 如何实现城市战略升维

  □ 本报记者 高飞

  新风景 黄金岸线

  在规划布局创新“硬核”、提升放大科创“当量”大手笔接连不断的长三角地区,竞争已日趋激烈。太湖湾科创带,则是无锡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语境下的一次战略升维。

  几年前,苏州命名了太湖中的“苏州湾”,并进行精耕细作式的“苏州湾”规划;本世纪初以来,浙江省围绕南太湖地区的创新、开发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安徽省一些地区也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合作紧密起来。

  同一场面向太湖的科创竞赛,太湖湾科创带如何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画出一条“增益曲线”?

  向核心技术、大科学装置发起攻关

  整个“十三五”,合肥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全省科技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件大事。目前,合肥已布局建设量子、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四个研究院,新建聚变堆主机设施、未来网络设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合肥一级核心站、雷电防护试验设施等 4 个大科学装置,并预研一批大科学装置。

  科学中心布局实施20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100 余项科技攻关项目,落实支持经费 100 多亿元,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在量子、核聚变领域保持全球领跑地位,合肥科学中心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发挥特别重要作用。”当地科技部门领导告诉记者。科创也成为合肥迅速融入长三角的“密钥”,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上海张江国家科学中心推进“两心共创”,携手沪苏浙合力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以前大家都认为投入大科学装置仅仅是国家的事情,跟地方无关,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市科技局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处长罗锦屏说,平台首先解决的是基础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不足的问题,要集聚散落在太湖湾的科创力量,打造一个具备战略统筹平台至关重要,通过龙头项目,集聚研发机构、研发人才,“仅仅依靠企业做好产业转化端,不围绕产业链打通研发关卡,创新永远处于低位水平。而基础性研究的创新,能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11月5日,对标国家实验室的太湖实验室建设方案通过省级综合论证,太湖湾科创带首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打下地基,但还远远不够。“太湖湾科创带需要布局重大技术创新平台,确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在这个湾区,将加快布局重大创新平台,推进太湖国家实验室、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江苏集成电路应用创新中心等建设,鼓励更多科研机构、企业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罗锦屏说。

  用创新实践绿色低碳发展

  在《太湖湾科创带建设规划》中“绿色”出现23次。关于绿色的表述,大多出现在“长三角先进制造核心区、技术创新先导区、绿色生态标杆区、综合交通枢纽区”当中——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赋予无锡的四大定位之一的长三角绿色生态标杆区。

  今年9月22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了自己的明确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

  10年内碳达峰、40年内碳中和,意味着更陡峭的节能减排路径。据了解,欧美早在2010年前就已实现了碳达峰,相较于欧美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50到70年过渡期,我国碳中和目标隐含的过渡时长仅为30年。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如何在节能、清洁能源替代、电气化进程加速以及碳捕获技术发展四个最主要的碳减排举措方面,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和举措,同样是太湖湾科创带需要考虑的问题。

  “科创带应当充分考虑存量物质空间的有机更新和再利用,关注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市大数据管理局局长胡逸认为。

  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应当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两翼。通过经济绿色复苏,为中长期迈向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最新气候目标引领下的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将迅速改变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智能、绿色、低排放发展为特征的新增长路径将会成为无锡转型的主要方向。

  打造太湖湾全域创新体系

  创新主体决定了创新能力,创新投入决定了创新水平。到访合肥、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调研的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罗安斌认为,太湖湾科创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科技投入的问题,“是谁在主导科技创新?”

  杭州的全域创新体系值得借鉴。2019年,杭州将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转型升级为钱塘新区,理顺两区管理体制,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立足“全市域”“一张图”“一盘棋”为目标,设立杭州高新区富阳合作区,充分发挥两区优势,建设成为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产业有序转移承载区。这片朝气蓬勃的土地上,聚集了网易、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优秀企业,与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形成互为支撑和交叉的研发关系,构成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群。

  近日,杭州又正式对外发布了杭州云城概念规划,科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整体谋划打造杭州城市西部新中心。推进科技创新大平台建设,构建全区域协同、全要素配置、全链条整合、全方位保障、全社会动员的全域创新格局,正是杭州孜孜以求的。

  罗安斌认为,太湖湾科创带,也要融合政府、企业、院所、高校的资源,打通人才关口,让全球人才特别是长三角人才来锡发展畅通无忧;打通金融关口,为科创企业配置全链条的金融服务资源;打通技术交易关口,建设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运行服务平台,解决技术交易痛点堵点;打通数据资源关口,促进科技信息大数据开放开发。细化到为创新服务的科研设备器材、原辅材料进出境、重要科研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通讯基础设施等,制定“高含金量”的政策,“最重要的是要营造公平、平安的创新机制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