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保健周刊

后疫情时代,物联网正在改变诊疗模式

我市已通过物联网技术打通社区-急救车-医院间信息共享、向居民发放慢病监测可穿戴设备6000多台

  今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就医习惯。日前在合肥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医院物联网大会暨中国国际医院物联网产品展览会上,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院物联网分会会长沈崇德表示,疫情加速了医院物联网发展的进程,为医患提供了安全、便捷、高效的服务,智慧医院未来可期。

  ■ 防交叉感染,物联网技术立大功

  疫情发生后,医务人员手持额温枪,挨个为进入医院的人员测量体温,不仅任务重,而且有感染风险。此外,医院作为高危场所,消毒任务也比以往任何时候繁重。

  物联网技术首先在防止交叉感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到会场承担消毒任务的“钛米”就是网红自动消毒机器人。疫情以来,40多台“钛米”曾进驻武汉中心医院、雷神山医院等7家医院,全天候“干活”,比人工更卖力、消毒更到位。而集健康码识别、体温侦测等功能于一体,并支持佩戴口罩检测、黑名单告警,疑似发热告警等的门急诊健康核验通道系统的应用,更是大大减轻了院方的工作量,也降低了医患感染风险,提升了医院入口的通行效率。后疫情时代,像测温、消毒、发放衣物、传输药品等简单重复劳动,将越来越多地由物联网技术支撑下的机器人替代人工操作。

  ■ 后疫情时代,智慧医疗需求大增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现在更多市民对公共卫生服务智能化、智慧医疗的需求更高了。

  无锡市卫健委规划信息处处长刘星宇介绍,公共卫生方面,我市已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疫苗的全程溯源和冷链管理,给市民带来接种保障。在临床业务方面,物联网技术打通了社区-急救车-医院间的信息共享,提高了危急患者院前院内急救的成功率。婴儿防盗系统、智能输液系统,智能病理标本、智能用血、智能手术室、智能药库管理等技术的应用,都让医护和患者感觉更为安全、便捷。

  基于物联网的远程家庭健康监护系统,使医院式的护理进入家庭,这不仅让人们能少去医院就少去,减轻医院和社会的压力,还能从“以治疗为主”逐渐转化为“以预防为主”。后疫情时代,很多慢病患者对可穿戴设备有了更多需求。目前无锡已发放物联网可穿戴设备6000多台,居民在家测血压、测血糖称体重、运动计步,这些数值都会自动传输到医院,供医生监测慢病患者。眼下,无锡正在探索基于物联网的运动、饮食、药物评估与推荐模型,进一步提升医养结合、医体结合的智慧化程度。

  ■ 新基建时代,智慧医院未来可期

  在大会上,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刘海涛预言:下一个十年将迎来物联网产业大爆发期,也为医院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记者了解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医院,大到覆盖整个医院医疗、后勤的顶层设计,小到局部科室和细节的智能化设计,都融入了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元素。例如,智慧病房、智慧手术室的出现,让5G远程会诊、手术指导得以实现。市二院泌尿外科通过5G网络,指导锡山人民医院等多家基层医院的泌尿外科开展了前列腺穿刺活检手术。

  尽管物联网应用已深入医疗领域,但是业务协同能力不足,标准化程度低且无法响应医院的个性化要求,医院与医院之间可能还是“信息孤岛”。会上介绍,通过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构建一套“功能完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标准规范”的智慧物联网平台,全面支撑医疗、教学、科研一体化管理,实现智慧医院未来可期。此次会议还启动了《中国医院物联网应用与发展报告》的编纂工作。

  (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