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维军
未来,我市将有不少快速路和城铁换乘站、地铁车辆段的建设,通过深入开发地下空间节约土地资源是可行的选择。做好地铁上盖物业项目以及地铁站地下商业街开发工程,充分发挥交通枢纽的集聚效应,整合建设商业体、居民区,可以减少人们出行换乘距离,并满足人们的购物、娱乐需求,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精明发展模式。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各类资源要素的支撑和聚集。如果要问无锡最为紧缺的资源是什么,土地资源应该可以列入候选项。无锡国土面积在省内排倒数第三,人口密度高居全省第一,土地开发强度全省第一,已接近国际警戒水平。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已经对我市发展形成制约,在交通建设、产业项目落地、住房改善、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
得益于突出的区位优势,我市于2017年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入围“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城市。近年来,涉及我市的各类重磅交通规划不断进入公众视野,我市也在积极推进各类枢纽工程的规划建设,未来大量交通工程的建设必然需要占用不少的土地资源。我市在土地资源已经非常紧张的条件下,建设国家级交通枢纽,必须打好土地资源的“节约牌”。在这方面,有不少的“他山之石”,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灵感和借鉴。
先看“骑跨式车站”。其特点主要是鼓励人换车、减少车换线,类似于地铁站的交汇模式。江西省上饶市高铁站,是世界第三个、也是我国第一个骑跨式高铁站,于2015年建成。“骑跨式车站”设计的优点是节约换乘时间、提升车站运力,不仅减少了车站本身的占地面积,也避免了路线进出站时“拧麻花”,进一步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减少路线对于城市地块的“切割”。再寻“地下的风景”。大型隧道工程不仅是跨过山和大海的利器,也是节约土地的良方。如北京正在建设的全长16公里的东六环入地工程,地面土地替换出来之后,将建设绿地和步行道、自行车道等慢行系统。还是在北京,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也建在山体之下的隧道之中,以避免破坏地表古迹。然后“去空中漫步”。机动车道越拓越宽,步行道越来越少,已经成为市内交通普遍的问题。甚至行人如何过马路都犯了难:人车相让的艰难磨合,建天桥还是地道的反复纠结,行人抱怨绕路,车主希望提速。城中无地,向天要地。面对这个问题,上海、温州等地以建设“空中连廊”的形式给出了探索。其特点是规模大、线路长、成体系;就功能而言,也不仅仅是过街天桥,而是与依托地铁建设的比较封闭的“地下街区”相呼应、相补充,成了城市“立体街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节约土地资源的同时,推动城市街区形态不断进化。
未来,我市将有不少快速路和城铁换乘站、地铁车辆段的建设,通过深入开发地下空间节约土地资源是可行的选择。特别是湖岸附近的水下空间开发潜力大、难度小,如果设计得当,或能出现工程与艺术俱佳的经典作品。随着我市地铁建设的铺开,地铁上盖物业项目以及地铁站地下商业街开发如火如荼,充分发挥交通枢纽的集聚效应,整合建设商业体、居民区,可以减少人们出行换乘距离,并满足人们的购物、娱乐需求,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精明发展模式。在空中步道建设方面,江阴的空中绿道项目早已成为网友的打卡点,也是江阴市民游玩、锻炼的好去处,无锡市区一些人流量较大区域不妨也考虑建设这样的空中连廊,把居民区、商业区、写字楼、公园串连起来,实现人、车分流,在缓解交通拥堵之余,让人们享受慢生活带来的惬意。
(作者单位:无锡市住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