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遗落之境:无锡国专在广西

  □郑 慧

  这是一趟出其不意的行旅,就好比胡里奥·密谭电影里的台词:只要有必要我会一直等在这里,等待我生命中的一场大巧合。

  寄畅园的层林尚未尽染,惠山寺前的银杏迟迟未黄。11月14日,江南大学召开了一场高规格的学术论坛,“书院传统与中国大学:无锡国专创建100周年”。无锡国专这个名词,在漫长的100年之后,终于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之内。

  仅仅两天之后,我们就飞到了桂林。

  唐文治先生1920年因眼疾日深,辞去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也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校长一职后,受施肇曾之托,于1920年底创办了无锡国学专修馆,并担任校长,办学30年,是中国唯一一所经历抗日战争而办学没有中断的国学专修学校。

  因为一直在迁徙。

  如今我们在键盘上敲下这两个字,易如反掌。其实无锡国专到了1936年左右,虽然不得不换了几次名称,但在办学宗旨、组织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在实业家资助下于宝界桥畔购地四十余亩,新校舍奠基的界石都已竖起。然而,世事无常,1937年成为无锡国专颠沛流离的标点。

  1937年10月6日,日寇飞机轰炸无锡火车站一带地段,校长唐文治宣布迁校,暂避乡间周新镇。11月14日,因形势日紧,学校决定起征西迁。

  1938年2月初,经黄炎培介绍,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诚邀唐文治率全校师生迁往桂林。1938年2月下旬至3月间,无锡国专先后租借桂林正阳街17号及环湖路18号的民舍作为教室,正常上课,从此开始了无锡国专历史上的“桂校”时期。

  广西,就此成为无锡国专续命之所。

  为什么是广西?

  唐文治的孙女唐孝纯在其著述中曾经分析,学校迁桂之所以能够顺利解决,主要是因为当时广西省地方领导有其独自的主张和做法,他们欢迎贤才进桂工作。另外就是,有一些知名人士已迁桂林,对唐文治十分敬仰。

  深秋桂林的正阳街,已然找不到82年前的17号。这里已经成了一条六百多米的步行街,因为位于靖江王城的中轴线,俨然成为桂林城区的打卡地。我们去的时候,时间太早,正阳街还是一堆倒扣的桌椅,一切还未从隔夜的喧哗中苏醒。就这样沉默地,从正阳街走过,如同穿越了1938年那得以喘息的瞬间。

  又至环湖路。现在已更名为榕湖路。20世纪50年代苏联风格的图书馆。整修过的宋静江府城墙。古南门。晨练的市民。旧而清洁的社区。一起沉浸在温润的南方空气里,包括已经难以求证的环湖路18号的原址。只能大概得到一个方位,绿化草丛里竖着一块古铜色的牌子,刻着几个字:抗战时期国际新闻社桂林总社。据记载,当时总社的地址是环湖北路20号。那么无锡国专暂借的18号民舍,应该与之毗邻。

  时下的榕湖离桂林市地标象鼻山不过数百米的距离,旖旎风光,岁月静好。然而在1938年的时局里,断然谈不上是一个安全之所。唐文治彼时已双目失明,加之年迈,身心交瘁。遂于1938年6月回沪治疗,由教务主任冯振代理校长职务。

  1938年年末,桂林告急,无锡国专不得不继续迁徙,这一次,是冯振的家乡北流。无锡国专没有选择解散,也支付不起继续西迁黔滇的经费,摆在眼前的只有迁入六万大山一路,似乎比较可行。因为冯振的老家北流山围,就在大山支脉的边缘。重山叠岭,涧深林密,既可安静读书,又只需最低的生活用度。

  我们的一生是多么玄奥,因为100年前的一所在无锡开创的学校,又因为82年前它的迁徙,也是差不多的秋冬之际,在桂林的街头匆匆吃完一碗螺蛳粉,在时不时冒出一个奇崛山头的公路上颠簸了六个小时,抵达了也许之前做梦都不会来到的北流。

  无锡国专当年则是顺漓江水道去的,南下梧州,在梧州换乘汽车到达北流县境的西山车站,再步行约十里到达山围。不仅是1938年,其实后来的1945年,因为时局的逼迫,无锡国专不得不在辗转北流萝村和桂林穿山后,又一次回到山围。北流山围,始终在无锡国专的困厄之际,成为拯救它于悬息的应许之地。

  我们寻访而至的磐石小学,如果没有易址,就是无锡国专二次迁入山围的校舍所在。

  山围磐石小学里一幢民国风格的大宅,尽管地处深山,但也似乎暗合着北流“粤桂通衢”的旧称。这幢已经年久失修地砖碎裂楼梯欲坠的宅邸,属于当年冯振家族的族产。据国专学生的回忆录记载,冯振不仅腾空自己的住屋,连带族侄叔父乡里的庄园屋舍甚至藏书统统贡献出来,安顿教授学生居住讲课。冯振世居的祖屋整修后得以保留下来,淹没在一些新砌的楼屋之后。一个拱形的门洞,几扇方块窗户,里面空空如也。紧邻祖屋的还有一个荒芜的菜园。虽然没有一字牌匾,但我们居然在这里站立了片刻,已是时运的交际,对于冯振这个名字,只有磅礴的敬意。

  山围的时光总是短暂,因招生人数增加,无锡国专在1939年秋迁往萝村。萝村距山围约二十里,是无锡国专教授陈柱的家乡。

  萝村的气场,如果不是因为那些宗祠用力过猛修缮过新,是足以让人为之一震的,即便是折损了不少,它厚重的底气仍然葳蕤蓬勃。绵延的战火让江南的一所学校颠沛流离,却不经意间一头撞进这个深沉的山村,半亩方塘,古树苍翠,屋宇轩昂,教授纷至,不真实得犹如神话,却恰恰是无锡国专的草莽幸运。

  也就是在萝村,我们见到了确切的无锡国专旧校址的标志,被列为北流市历史文化保护景点。这是一排沿着池塘建造的宗祠建筑,据说当年都做过无锡国专的校舍。从陈辅帮祠、陈宗鲁故居、进士屋,到风水鼎盛的陈柱故居,无不进深开阔,气象万千。

  这些宗祠之后,竟然是无尽的荔枝古树,那些乱世中煎熬的人们,有没有从这茫然的苦难中,得尝些微的甜蜜。

  萝村的世外安定,维系了两年。终因地处偏僻,给聘请教员、购置图书、招收新生、增加设备等带来很大困难。故从1941年7月起,无锡国专在桂林东南、离市区约十里的穿山建立新校舍,并于同年9月由北流萝村迁至桂林穿山。

  如今的穿山附近,可以在观景平台上,没事坐坐,拍拍夕阳。至于无锡国专在穿山的校舍,则早已难觅踪迹。但是,这里不起眼的山麓,居然有一个让人肃然的所在——梁漱溟墓。

  梁漱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但其家人皆以桂林人自居。1942年2月至1944年8月,梁漱溟受冯振校长的招待移住穿山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在无锡国专,他开设了《中国文化要义》和《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两门课程。先生讲课不用讲稿,也不带课本,鞭辟入里,语尽精微。全校学生不分年级,都来听课,三四百人将木板结构的礼堂挤得满满的。

  不仅如此,梁漱溟还致力于为无锡国专的陈情呼吁,并募集经费,无锡国专桂校的校董会名单上,出现了李济深、梁漱溟等人的名字。穿山校舍鼎盛时期占地约三百亩,有礼堂、图书馆、教室、师生宿舍、运动场等,可容纳学生五百余人,一个流亡中的国专,得以自建校舍,这个待遇连西南联大都尚未有过。

  所以,梁漱溟的部分遗骨,归葬桂林穿山,足以体味先生的一腔深情。

  1944年9月,桂林紧急疏散,穿山校舍毁于兵燹。1945年3月,无锡国专辗转回聚山围。抗战胜利后,国专桂校师生又经历了一番奔波,于1946年6月回到无锡。据研究统计,八年抗战期间,无锡国专在广西的招生数大概在500到550人之间,在国专桂校毕业的学生130人左右。无锡国专从1920年创办到1950年融入新中国教育体系,前后持续长达30年,“于大敌入侵之际,不辞劳瘁,万里宵征,实足为时贤楷模,后学津梁。”当是对抗战时期无锡国专西迁壮举的至高评价。

  写下这篇稿子之前,我有过无数次放弃的念头。就像无数次只有自己深悟的那种风暴般的捶打,去寻找那种语感,寻找所有的如约降临的词句,有多么神迹,其实就有多么焦灼。然后我就在车水马龙的闹市溜达时,在自己曾经就职的报社旧址的花坛里,顿然看到了一块黑色的翻卷状的石碑。

  实心实力求实学,

  实心实力务实业。

  ——唐文治

  这个城市,终究是没有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