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芳
编者按: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有一句经典又通俗的名言:“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职业的幸福。”
老师们、校长们,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必定有许许多多的故事以及心灵的碰撞,今起,本刊推出“师说心语”专栏,教育工作者们可以在这里记录教育故事,分享教育智慧。
“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给教育工作者的建议,重新做回一个孩子,你会更真切地理解儿童,看到儿童世界的精彩;你会变成他们的朋友,同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嬉笑。
我曾碰到过这样一个小学一年级的男孩。他矮小瘦削,似患有多动症,下课调皮捣蛋,上课喜欢摆弄铅笔,剥手指。一提问,他就站起来,头歪着,紧皱眉头,不发一言,即使是对待很简单的问题也是如此,功课常不及格。后来经过我长期观察和了解,发现他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并且喜欢画动画人物。于是我投其所好,也看起了他喜欢看的动画片。课后聊天,我们有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我把他画的比较好的动画人物挂在了优秀作业栏里面,以此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慢慢地,他的脸上有了笑意,融入了班集体中,成绩也慢慢赶上来了。原来从舒适的幼儿园生活升入一年级开始紧张的学习生活,大多数学生能顺利过渡,而少数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则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若老师不及时发现,就会给不适应的学生带来一生的阴影。
教育是教师与学生长性的融合。一位无法站在孩子视角去观察、理解、处理问题的教师,如何教好书,育好人呢?首先教师应该融入儿童。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接触最多、信得过的是老师。要取得这个群体的信赖,赢得群体的认同,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重新做回一个孩子,成为他们群体的一员,站在儿童的立场去体验和思考,那么,我们在日常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一定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教师融入儿童的世界,想他们所想,忧他们所忧,乐他们所乐。我们都曾是真小孩,但当我们在时间的洪流里被泥沙裹挟,变成真大人之后,就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一个小孩。非常有必要让教师真正变回一个孩子,让孩子在你身上找到这种联系,产生共鸣。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开放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你建立联系,和你交流与合作,与你分享真实无邪的世界。
其次得爱护儿童。每个人观察、认识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大人有大人的认知,孩子也有自己的世界。有时候,我们在高喊“一切为了孩子”的时候,强调俯身跟孩子平等交往时,假如没有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也难以隐藏“假小儿语”的腔调,甚至可能成为我们剥夺孩子们童趣的理由或借口,严厉地要求儿童要在某种成人约定的范围内表现“优秀”。重新做回一个孩子,不是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而是要有一颗真正爱儿童的心,陪伴他们一起成长。爱是人存在的理由,可以推动这日月星辰的运行。爱的发生,让孩子愿意亲其师,听其言,进而信其道,效其行。在教育中,爱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温度,推动孩子自然成长,主动发展。
最后要研究儿童。顺木之天,心育良才。倘若大人与孩子所处的情境不同,沟通交流必然产生矛盾,教与学产生隔阂,那教育必然是无效的。教育是一种艺术,前提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教师要知道儿童的能力水平和学习需要,必须走进儿童的中间去体验,而后才能引领他们为未来而学。陶行知说:“我们必须重生为小孩,不失其赤子之心。”教师研究课程标准,聚焦课堂现场,首先要研究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和学情,然后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只有站在一个平等的角度,去同学生进行对话,他们会更容易接受你想对他们表达的“道理”,喜爱学习你传授的“学问”。
向孩子学习,重新做回一个孩子。纪伯伦说:“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读懂儿童,热爱儿童,然后做一个受儿童欢迎的好教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然后调查分析,不失时机地巧妙诱导,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引领他们走向未来。
(作者系新吴区旺庄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