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仁山
全市“新春第一会”发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号令,各地各部门都紧锣密鼓部署落实新一年的污染防治工作。“垃圾分类”“垃圾处理”是市民关注的热点话题。要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底,应把加快打造全链条垃圾治理体系放在重要位置。
垃圾治理看似小事,实则关乎发展大局。自2019年9月1日起,《无锡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并在提出“四分法”的基础上,又适时出台了《无锡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目录》,为市民进行垃圾分类提供较详尽的参考,以此进一步提升锡城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垃圾治理成效仍不理想。去年底,某区对当地5个居民小区抽查发现,这些小区的居民日常生活垃圾中,除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置率基本达到100%外,其他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仅在35%左右。有的即使有居民对垃圾实行“四分”,但在中间收运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一些工作人员又将垃圾混装在一起,以致垃圾分类“前功尽弃”。因此,只有加快打造全链条垃圾治理体系,并明确职责、压实责任,才可取得较好的垃圾治理成效。
所谓全链条垃圾治理体系,一般指垃圾处理过程中涉及的源头减量、前端分类、中端收运和后端处置等环节,并在每个环节上都实行“分类”,这样才能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根本目标。垃圾治理好似一根完整的链条,一环扣一环紧密联系。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源头分类做不到,或是中间收运做不到,最终仍只能焚烧或填埋,焚烧既耗能又污染环境,填埋占地又易造成“垃圾围城”,难以“化废为宝”。
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底,这项工作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而不能停留在搞个活动时就分,过后要么嫌烦要么偷懒就不分。在这方面,上海、厦门、张家港等城市的经验与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这些城市将垃圾分类作为当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工程之一,努力建立垃圾从源头到末端一分到底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即在“户分、社区(村)集、街道(镇)运、区(市、县)处置”的每个环节上,进一步提升管理能级,完善设施、规范运作,建章立制、严格执行,确保每个环节不出“纰漏”。
眼下,结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要求,不妨在原有工作基础上,以问题、效果为导向,找准新的突破口攻坚克难。特别是要狠抓垃圾投放分类、运输车辆分类收集、末端分类处理等环节,确保垃圾分类措施落实到位;对以中老年环卫工为主体的专职垃圾收运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并建章立制要求他们严格按分类标准操作,最终形成全民参与、分类自觉、治理高效、和谐有序的生活垃圾治理格局。
(作者系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