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永立
如何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真正遏制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帮助学生强壮起来,赢下“未来大考”,成为“终生运动者”,是当前不能等也等不起的大事。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除了在思想上加强认识,还要在提升体育教学水平、完善体育评价体系、防范体育运动风险上下功夫。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说,“孩子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并对高一新生引体向上“有132个男孩一个也拉不上去”表示了担忧,对“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实现了全校1000人挑战50个俯卧撑成功的巨大成就”表示欣慰。唐校长的发言引发了社会对如何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助力孩子赢下“未来大考”话题的热议。
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相关部门的改革一直在推进,但仍有很多工作要做。2019年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数据显示,我省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平均身高、肺活量等有所增加,但超重率、肥胖率较2014年分别上升了1.6%和1.4%,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近视率平均上升2.27%,特别是小学阶段,每增长1岁,近视率增加近10%,仍维持高位水平。如何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真正遏制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帮助学生强壮起来,赢下“未来大考”,成为“终生运动者”,是当前不能等也等不起的大事。
学校体育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沿阵地,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重要依托,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却制约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削弱了学生赢下“未来大考”的能力。比如,在体育价值观的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重智轻体”的陈旧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功利主义”带来的“学业压力”加剧了现实工作中对体育工作的轻视甚至忽视,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及活动质量堪忧。在体育习惯的养成教育上存在缺失,由于运动技能、体能等练习的延续性中断,以及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负面效应,导致了体育课上学生不愿练、怕难度,教师不敢教、怕强度,加上家长担心影响学习进度,阻断了体育运动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系统性,此外,学生睡眠不足、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也不利于体育习惯的养成。在体育评价的客观全面上存在失衡,体育成绩过于强调单一项目的结果性评价,造成了“短期突击、考啥练啥”的不良现象,既忽视了学生在生理遗传、兴趣特长等个性化上的差异,也未能体现学生进步成长的过程,并剥夺了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权利,打击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孩子赢下“未来大考”,除了在思想上加强认识,还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在提升体育教学水平上下功夫。应遵循青少年成长成才和体育运动规律,开齐开好体育课,不断强化“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坚持重基础、多向化和强专项的原则,构建符合区域特点的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式体育课程,提升体育教师素养,围绕学会、勤练、常赛的体育教学改革目标,广泛开展体育比赛,建立和完善大中小学体育赛事体系。在完善体育评价体系上下功夫。应把单一考核指标转向多元要素的汇集,如:无锡市2022年体育中考增加“三大球”技能考察,就是对学生体育成绩多样化评价进行的积极探索,同时,应重视形成性考核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注重各学段的进步表现,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体现运动成长痕迹。在防范体育运动风险上下功夫。全社会都应强化体育运动的安全意识,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运动管理制度,落实落细以保险机制为核心的多元化损害赔偿机制,保障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权益,依法实现“不闹也赔”和“闹也不赔”,让教师教得放心、学生练得勇敢,助力学生以健强的体魄赢下“未来大考”。
(作者系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工处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