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保健周刊

肠道菌群里藏着你的健康秘密

江大附院依托江南大学展开研究,开发功能性食品调节肠道菌群

  □本报记者 卫文

  提起细菌,爱干净的市民唯恐避之不及。其实在人体肠道内,生存着数以百万亿计的细菌,人们平时正常的代谢、活动、免疫等都离不开这些细菌,如果肠道菌群失调,则有可能引发诸多疾病。近年来,江大附院依托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医学院,开展肠道菌群与疾病发病机制关系的研究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食品研发,引导市民与肠道菌群和谐共处,维持身体健康。

  正常成人的肠道菌群重量可达1.5公斤

  “人体细菌数量是细胞数的10倍,细菌基因总数是人体基因的百倍以上,约95%的细菌存在肠道中,栖息着1000多种细菌。”江大附院营养科主任助理、主任技师张烽博士向记者介绍,或许这个概念比较抽象,通俗地说,人体每天排出粪便重量的50%以上,由细菌及其“尸体”构成,这其中大多数的微生物都是正常的肠道菌群,重量约1.5公斤。肠道菌群可以粗略地分为有益菌、条件致病菌和中性菌,呈现了菌群的多样性,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等,能代谢食物,产生抗氧化物;条件致病菌顾名思义在某些条件下会致病,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中性菌则是目前尚未明确对人体有益或有害的一类菌。

  肠道菌群一旦失衡,可能出现多种疾病

  肠道菌群就好比是一支乐队,如果乐队有序指挥,就能演奏悦耳的音乐,肠道菌群也能代谢物质,吸收营养,提供免疫,抵御致病性微生物。如果乐队各行其是,杂乱无序,演奏不出和谐的曲目,肠道菌群的平衡被打破,则有可能出现多种疾病。张烽介绍,目前,江大附院已和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医学院相继开展了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2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功能性便秘、新生儿黄疸、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发病机制的研究,他们还发现肠道中的某些乳杆菌能明显提高认知记忆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正与江大食品学院联合研发一些改善肠道菌群的功能性食品。

  张烽介绍,研究发现,随着国人饮食西方化,荤菜、甜食等摄入增多,肠道条件致病菌增加。如多吃荤菜,容易使产生氧化三甲胺、某些芳香族化合物、硫化氢和吲哚等的细菌增加,这些不仅会引起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还能致癌、致炎。肠道有害菌群的增加还影响食物中多糖的降解,使人们更容易从食物中摄取能量,从而引起肥胖。当下结直肠癌的患病率正在呈上升趋势,其中饮食习惯对结直肠癌的影响很大,部分就是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破坏了肠道菌群正常的结构或功能。另外,目前炎症性肠病患者越来越多,这种病人的肠道菌群严重失调,肠道损伤后通透性增加,使有害菌产生的大量毒性物质进入血液。此外,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早期肠道菌群的紊乱也密切相关。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维持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关键,这包括合理规律饮食,按时作息,适量运动,愉悦心情等。人的生物钟一旦被打乱,会引起肠道菌群的明显变化,经常运动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比少运动者要高。肠道菌群还受到精神状态影响,当心情舒畅时,肠道菌群能正常行使其生理功能,而疲劳压抑精神萎靡不振时,肠道菌群则处于低迷状态,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此外,人们平时还不能过度使用抗生素,这也会导致正常肠道细菌发生代谢紊乱,造成肠道菌群数量、比例等失调。

  维持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稳定性利于健康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营养科主任曹宏博士介绍,要减少疾病的发生,维持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稳定性十分必要。近年来,江大附院联合江南大学对一些功能食品开展临床实验,已取得了一些成果。用益生元这类功能性食品来调节肠道菌群,能增加双歧杆菌、巨球菌等有益菌,促进短链脂肪酸的产生。短链脂肪酸具有促进肠道细胞修复、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等一系列有益作用,是现在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类肠道菌群有益代谢物。他们还用一种从白芸豆中提取的淀粉阻断剂,延缓淀粉在小肠的代谢,增加了肠道有益菌,使人体降低血糖和血脂。

  目前他们在医院的综合营养门诊上主要采用这些经过临床评价有明确功效的功能性食品,包括低聚木糖、膳食纤维、淀粉阻断剂、益生菌等,对2型糖尿病、肥胖、妊娠期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便秘、腹泻等人群进行调理干预,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效果。目前,江大附院正和江南大学联合研发含大量ω3的紫苏大豆调和油,以此增加有益菌,改善肠道菌群。接下来,还准备开展通过使用益生菌辅助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症状的人群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