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教育周刊

8个月集中整治 为校外培训机构再套“紧箍”

聚焦校外培训乱象,家长签订合同应仔细研读条款

  近日,教育部表示已将规范校外培训以及减轻学生课外培训负担列入今年重点工作任务,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记者了解到,我市教育局已经会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文件,在全市范围内针对校外培训机构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开展集中整治,为校外培训机构再套“紧箍”。

  多种校外培训乱象困扰家长

  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扩张迅速,其招生对象从中学生、小学生直到学龄前儿童,而学科类培训则是其中的“香饽饽”。培训市场的火爆也招致多种不规范行为,从家长反馈中不难看到,夸大宣传、教学内容超前超标、预收费、用营销话术制造焦虑等已经成为普遍问题。

  记者点进一家培训机构公众号发现,类似以“一般学生上不了普通高中”“中考一考定终身”“考上一本意味着什么”为题的公众号内容几乎每周发布一篇,而这些恰好击中不少家长的“痛点”。采访中,有家长表示平时也会将这些话说给孩子听,让他们重视学习。“这样的言论其实很多,每看一次我们的担忧就多一层,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发展得更好。”六年级学生家长张女士表示,看到名校毕业生例子的文章让他们更有阅读兴趣。此外,不少机构建立的家长群也成为“贩卖焦虑”的渠道。

  随着课堂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培训机构超前教、虚假宣传、提前收费等问题也随之变得愈发严重。虽然教育部以及市教育局反复强调不得一次性缴纳超3个月或60课时的培训费用,但仍有机构以全年预报名可享受优惠等说法吸引家长缴费。

  家长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评价褒贬不一。虽然有家长支持取消校外培训机构,但大部分家长表示培训机构能给基础薄弱的孩子打开“补救”通道,给优秀孩子提供上升台阶,有其存在的必要。要减少家长对校外培训的依赖,就要增强他们对学校教育的信心。教育部在加大培训机构治理中提到,对义务教育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课后服务供给。我市课后延时服务开展以来也获得不少家长的好评,家长刘先生希望延时服务时间随着年级增长而增加。

  为期8个月的集中整治启动

  今年以来,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做好2021年寒假期间校外培训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21年春季校外培训机构安全、防疫和规范办学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在“无锡教育”微信公众号发布《岁末年初校外培训提醒“四要四不要”》暖心提醒,帮助校外培训当事人特别是中小学生家长充分了解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提高防范意识和鉴别能力。

  昨日,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市教育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全市范围内针对校外培训机构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展开为期8个月的集中整治。期间会收集校外培训机构格式合同,包括符合合同要约条件的商业广告、通知、声明、店堂告示、服务单据等,组织专家评审,并抽取部分机构进行“双随机、一公开”实地执法检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严格监管是他们的常规工作,此次集中整治则聚焦机构的合同使用问题。整治期间,市教育局会推广使用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中涉及许多近几年提出的培训机构规范要求,包括要求机构填写办学许可证或营业执照、明确培训项目、费用等。该服务合同还将培训机构招生简章或招生广告纳入考虑,若广告内容对培训合同订立以及课程价格有重大影响且机构没能允诺,家长有权要求退还剩余培训费及违约金。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提醒家长,若是与机构签订的合同与示范文本不同,也要仔细研读合同条款,对培训内容、质量承诺、培训期限、收费金额及退费标准与办法等条款,要逐项逐条审阅确认。家长要在签订合同后再付款,并索要正规发票或收据。妥善保管好合同文本、票据等资料,以作为维权凭据。广大学生及家长在参加校外培训过程中,如果遭遇不公平格式条款合同、合法权益受损的,可以向所在地教育、市场监管部门反映,也可以拨打市教育局或市市场监管局的举报投诉电话。(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