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征伟
闻名无锡的山军嶂古道是一条拥抱绿色的自然景观古道,从宝界山到山军嶂山,古道所经之处,山峰连绵蜿蜒,林木森森,山花烂漫,仿佛浑然天成的大氧吧,是无锡地区不可多得的植物基因库,又是一幅步移景换的山水画卷。
古道全长约20公里,其中从原向阳社区经尧歌里、幸福水库、老虎山、龙王山余脉、大浮岭到大浮社区的一段,位于古道中段,早年由乡贤、工商业者周石琴捐资雇石匠及青壮年用山间石块铺设而成(现尚留有遗迹)。石块路四五尺宽,长约3.5公里,时而拾级而上至山顶,时而平铺伸展向前方,山凹处顺势急弯,遇涧溪则架小石桥……行走其间,可观山色美景,可闻溪流潺潺。这条石块路,既是山里人出门劳作、购物办事、走亲访友的交通要道,也是具有山村文化底蕴的景观之路。如今,古道仍在诉说着沿途风光及山里人的故事,周石琴修筑古道、方便行人的善举就是其中重要的篇章。
周石琴,生卒年代为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无锡大浮人。因家庭贫困,从小在尧歌里的外婆家生活长大,不满二十岁由外婆为他借了盘缠到上海谋生。起先靠捡破烂收旧货生活,露宿街檐、桥洞是常事,也结交了一批破烂王朋友,又通过他们认识了地段上的企业老板。他办事守信用讲义气,性格豪爽,朋友圈越来越大,生意也渐渐有了起色,成为地段上的拆旧大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有一家旧企业要搬迁拆除,由于价贵、用工量大等原因,一般的拆旧人不愿意接单。周石琴到现场勘察后,确定该单生意保本还是可以的,同时觉得该企业老板办事守信、经营有方、人缘好、人脉广,是个可以交朋友的人,于是揽下这桩生意,同行都认为他是傻瓜。谁料在拆旧施工作业中发生了奇迹:地面上的旧房材料拆下后确实没有赚到钱,但该地块土质是沙土,特别松软,第一任房主在建房时为了确保安全,做基础时往地下打入六米长的粗木料,然后在木桩上面铺铁板予以加固,这些地下的材料被周石琴挖了出来。这单生意让他挖到满满一桶金,而且结交到新朋友,可谓一举两得。
随着资本的积累,周石琴又做起铸件生意,开设了“琴大铁行”。小作坊里每天有十几个职工劳作,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时仍在经营,而且生意十分兴隆。
“破烂王”发财了,家乡人奔走相告。当时山里人出门劳作、上山砍柴、走亲访友走的都是土路,雨后泥泞非常难行,而山里耕地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有三百天要在山中劳作。那时,山里人铁锄不离手,扁担不离肩,上山砍了一担柴要从大浮山岭挑到许舍鹤溪出售给商船,来回走十多里路是常事,日子过得很艰难。
周石琴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小时候跟父辈们劳作,自然知道山里人的苦和累,于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出资聘请石匠及青壮年,利用两年的冬春农闲时节,设计施工,为家乡修筑了一条便于行走的石块山路。从此,山里人行路难的问题缓解了许多,虽然劳作依然苦累,但往返时的心情舒畅了,不会因雨雪阻道而受困,也不会因山坡陡险而跌跤。春天,山花烂漫,彩蝶飞舞,茶香阵阵;夏季,繁茂林木遮蔽住似火骄阳,为赶路的人洒下一片荫凉;秋季,色彩斑斓的林叶加上味美的山果又让人们大饱口福;到了冬季,古道林区山舞银蛇,分外妖娆。这就是古道的魅力。
古道边,桂花树甚多,桂花开放时,花朵甚是微小,但它的芳香沁人心脾。周石琴便仿佛那一朵桂花。如今,斯人已去,古道仍在,韵味仍在,不同的是古道更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