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笃行致远,创新赋能“无锡制造​”

——产业与科技紧密“拥抱”,经济高质量发展拥有更强自信

  □本报记者 钱英洁、崔欣润

  

  编者按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日益临近,过去五年特别是近两年来,全市上下担当实干、克难前行,谱写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彩华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来时路的深情回望,是为了在新征途上更好地踏浪前行。今起本报推出“喜迎党代会 全面小康中的无锡表情”系列报道,在产业强市、区域协同、生态文明、民生幸福、党的建设等方面,以生动的城市表情,还原全市上下开拓奋进的“锡式实践”,激励大家以更强的“闯劲”“创劲”和“干劲”,在高水平建设共同富裕幸福美好城市的新“赶考路”上争第一、创唯一。

  

  自信

  释义:一种对自身力量的确信,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

  

  回首这几年产业发展,无锡企业一再让人刮目相看。不管是入围中国企业500强等4个“500强”榜单企业数均为全省第一;还是去年A股总市值突破1.2万亿元,全省第一、全国第八,首超前年GDP总量;抑或是卓胜微从籍籍无名到股市上的一路高歌、远景科技成为企业和政府零碳技术伙伴……都让人深刻地感受到那种“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目标”的沉稳笃定。

  自信,源于科技创新驱动力和工商业百年基底的叠加。从几个数据中可以一窥其貌——2020年,无锡科技进步贡献率66.7%,连续8年位居全省设区市第一;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中,无锡位居第12位、地级市第2位。科技与产业之间的缔结越发紧密,为无锡发力奔跑在产业发展赛道提供了充足的底气。

  战略锚定未来,厘清城市发展思路

  【回放】 2月,无锡友鹏航空装备如期拿到了一笔总额72.28万元的区级科技发展资金。从2013年成立开始,这已经是企业获得的第21笔科技扶持。“每一笔都用在了企业的关键发展期。”总经理李健表示,企业销售额从几百万元迅速上升至亿元,今年还启动了科创板上市计划。

  友鹏是一家热吹雪车、多功能生态治理车、风洞实验车等系列专用装备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规模虽然不大,但李健能体会到这几年全市上下对科技的重视,企业每一步的跨越背后都有着政府的坚实后盾:2018年入雏鹰企业培育库,翌年升级纳入瞪羚企业培育库并在当年遴选为瞪羚企业;“涡喷热式吹雪车”项目获得市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的立项支持,并通过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

  【话外音】 战略定,则方向明。这几年,尤其是迈入“万亿GDP”新台阶后,无锡一直在思考: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战略抓手是什么?一个关键词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后日趋清晰:科技创新。

  创新驱动由此成为城市面向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随后一系列举措接连实施,(下转第4版)

  笃行致远,创新赋能“无锡制造​”

  (上接第1版)不断打开无锡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局面。

  “十三五”期间,无锡先后发布创新10条、创新30条,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力度为科创赋能;去年,太湖湾科创带发展规划亮相,定位于面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面向世界科技创新前沿、面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头号工程”;今年5月27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太湖湾科创带“出圈”,沪苏浙皖的两区六市签约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6月28日,关于加快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的20条“硬核”政策官宣,提出用最优政策、最好资源、最强保障、推进湖湾科创建设。

  科创的激情在全市上下澎湃。去年以来,科技招商纳入板块考核,在自我认知与外力驱动的双作用下,全城各板块燃起招商热;以科技合作为主题的洽谈会开到黄浦江畔,是近年来无锡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对外科技合作盛会;上月开始在生物医药、车联网领域此起彼伏的“揭榜挂帅”,从问题和需求出发引导科研攻关,营造有利于科技工作者才华尽展的良性科研生态。

  数字是无锡政府诚意的力证:“十三五”期间,累计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956项,下拨资金16.7亿元,高企共奖补8.5亿元;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发放科技风险补偿贷款279.73亿元。“用政策诚意打动企业,企业回馈给地区的效应远超于资金投放。”市科技局相关人士表示。

  集聚科创资源,攻克皇冠技术频结硕果

  【回放】 5月12日,集纳了月壤、嫦娥五号返回器、“织物版”国旗等珍贵实物以及马里亚纳海沟矿物、深海水样等珍贵样本的深空深海重大科技成果展,在无锡博物院开幕。寄托了几代中国航天、深海科技工作者的梦想,也凝结着无锡在深空深海领域的不懈探索。

  去年11月,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成功坐底,再创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太湖之滨,中船集团702所潜心研发数十年,才有“奋斗者”号重大原创科技成果的诞生。而据不完全统计,超过100家无锡企业深度参与了嫦娥五号和“奋斗者”号的核心研制任务。

  【话外音】 大国重器中闪耀着无锡元素,彰显了区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提升。

  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是标注科创“高度”的另一张名片,它曾四次获得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排名第一,峰值性能12.54亿亿次;2016年,“神威·太湖之光”三项全机应用入围“戈登·贝尔”奖,实现了三十年来我国在此大奖上零的突破。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无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4项,位居国内同类城市前列。

  矢志攀向科创“高峰”,无锡路径逐渐明朗。技术含量+研发能力+人才层次,叠加起来才能形成真正的科创“高峰”,在这一战略链条的各种要素中,优质、强大的科创平台无疑是最有力的抓手。

  继“奋斗者”号征服深海之后,院所和地方的密切合作更进一步。去年底,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揭牌成立,瞄准的就是国家亟待发展的深海领域、远海领域,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这里,不仅汇聚了国内顶尖科研团队,还建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平台,其中一个占地1400亩的先进实验室群,科研条件与国际先进实验室基本接轨。

  平台对于科创资源、要素的磁极效应已被实践所检验。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的丁汉院士团队去年获得了无锡首个1亿元顶格资金支持,由初始的几人逐渐壮大到由研究院、产业化公司、国创中心构成的“大院强所”,研究院一直以攻克皇冠技术为目标。今年4月,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江苏中心在惠山区揭牌,丁汉表示,这不仅仅是新型研发机构的“升级版”,更是集群创新的“大平台”。

  密切院地合作,汇聚创新力量,到目前为止,无锡已布局建设清华大学无锡产业应用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51家,与公安部交科所、中船集团702所等驻锡科研院所签订“一所一策”合作协议,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催生一批核心技术。

  创新引领发展,在更高“海拔”界定“无锡制造”

  【回放】 去年12月18日,有商界“奥斯卡”美誉的“安永企业家奖”揭晓,日联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刘骏从全国数百个优秀企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今年年中,一份“2020中国制造业隐形冠军”名单出炉,无锡日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荣登榜单。

  频成热点,日联科技靠的是硬实力,“关键技术100%实现自主可控”,公司董事长刘骏说,在X射线检测的金字塔顶部——微聚焦射线领域智能检测设备上,日联产品使用自主研发的核心部件,从精度到稳定性,完全达到了国际顶级水平,在速度和效率方面更是超越了国外的诸多竞争对手。

  【话外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创驱动力转化成行业竞争力,在一个个如日联科技的企业身上书写着佳话。

  2017年以来的省科学技术奖,无锡上榜企业从20项、29项、33项到今年38项一路攀高,其中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唯一完成单位的数量越来越多,用硬核技术奠定市场的话语权。

  前不久,2021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了全国硬科技企业之星百强榜单,无锡8家企业入围,这是代表着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高成长性的优秀企业群体。

  在另一份关于专精特新的名单中,无锡的实力同样不可小觑。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32家,数量居全省第三;省级专精特新产品,95个;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9个。规模尽管不大,但紧盯某一细化行业、舍得投入研发的共性,换来了较强的市场话语权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据对企业研发状况的调查,这些“小巨人”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不低于4%。

  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物联网……无锡打造的16+4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每一集群都有数颗耀眼企业之星闪烁,这些企业各自带着“独门秘籍”驰骋于市场之中,或隐形冠军、或开创先河、或国产替代,以强大的研发力量塑造城市科技产业图谱。截至目前,11家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总市值超8000亿元,其中有超千亿市值企业3家,药明生物成为港股市场市值最大的医药股,孕育产生了卓胜微、新洁能、芯朋微等一批资本市场耀眼明星科技企业。

  追求科技的自立自强已深融到企业的血脉中,并在更高“海拔”上重新定义“无锡制造”。“十三五”末,无锡的高新技术企业增至4030家,企业研发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9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42.26%升至48.32%。不断上扬的数据走势,显示出企业科创的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