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培根
“双减”无疑是现阶段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当然也是教育督导的工作重心。
“减负”不只是减少学生书面作业总量。对于“减负”我们首先应作辩证的思考。学习是需要付出劳动的,没有任何压力是不现实的。“减负”并不意味着不写作业、不要考试或者降低学业应有的要求,真正要减的是不必要的、过重的课业负担,如教学“超标”“超纲”,作业“超时”“超量”等。
现在一提到“减负”,很多人马上联想到“减少作业数量”“控制作业时间”,其实这种理解失之偏颇。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作业既要考虑“减量”,即严控书面作业总量,更要考虑“提质”,即创新作业类型和方式,更好发挥诊断反馈作用,体现素质教育导向。
课后服务也不只是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为了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课后服务势在必行。学校现在虽已实施“5+2”课后服务,但是在认识上还存在一种误区,即把课后服务狭隘理解为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具体表现为服务内容单一,注重学科指导,而忽视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远不是课后服务内容的全部,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真正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育的目的也不只是在于打造优秀的学业成绩,更要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洞察智慧,建立正确的思维判断体系,让学生与世界取得连接,培养每个孩子探索世界、探索自我的能力。
“积极地减负”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态度。学校应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双减”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要在严控作业总量、减轻考试压力、完善质量评价、加强课后服务、营造良好生态等方面全链条推进“双减”工作。“积极地减负”是一种规矩,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态度。
“积极的减负”则是学校教育管理应有的智慧。如何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是每所学校、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如果只是减少了学生书面作业总量,或者只是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恐怕还只是“减负”的初级阶段,至少还谈不上是一种“积极的减负”。
就作业管理而言,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基础上,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合理调控作业结构,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尤其是要在探究性、实践性作业上下功夫,在作业的层次性和可选择性上下功夫,满足学生个性化作业需求,切实发挥好作业育人功能。
学校应将课后服务时段分阶段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开展课业辅导,开展体育锻炼,开展综合素质拓展类服务。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学校办学特色,统筹开设课后服务课程,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其中要发挥好四方面的作用,即校内教师主导作用,外聘教师辅助作用,学生自我服务作用和家委会、家长协同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防止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
当学生课业负担得到全面压减,多样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学习真正回归校园,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减负”。“积极的减负”是一种担当,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应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