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太湖周刊

“梁”眼看变迁

老城蝶变迎新生

  触摸城市年轮,感受时代脉动。今年是梁溪区建区五周年。一部无锡史,半部在梁溪。五年来,梁溪区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文化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为展示梁溪建区以来的丰硕成果,聚焦梁溪大地上的喜人变化,梁溪区委宣传部与无锡日报社联合举办了“梁”(亮)眼看变迁——纪念梁溪建区五周年征文活动,读者投稿踊跃,共计收到百余篇征文。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记录下城市变迁的缩影。而今,我们形成了五集的系列短视频,于昨日起在“无锡日报视频号”中推出。

  时光里的变与不变

  午后,缓步走上清名桥,顺着河道望向远方,近处的枕河人家,远处的高楼大厦,老城厢在诉说着怎样的岁月年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自行车铃清脆的伴奏声中,父亲的青春一路高歌。”读着自己写的《梁溪,我们的青春之歌》,袁佳芳感慨万千。从塘南到吴桥,再到中山路、人民路,袁佳芳回忆着跟先生相识相知的地方,找寻着十多年前她在广告公司上班的那栋大楼。梁溪奏响了城市更新进行曲。袁佳芳感叹,生活总在不断变化,就像这个城市以及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无不在奋力挥洒梦想,努力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行。

  老城在变,无锡人对老城的爱从未改变。邱一旦儿时便从长辈口中得知,夹城里有着“老无锡”们引以为傲的历史。她的《“夹”印象 家印象》一文记录了2009年起,夹城里的拆迁。如今,东至清扬路,南到耕渎河,西靠红星路,北沿振兴路的这片237亩的梯形地块迎来蝶变。“俯瞰夹城里,已经被一片绿网覆盖。”看到地块周围绿色幕墙上“亲水临河悦享品质生活”的宣传画,邱一旦对未来的夹城里充满了遐想。她仿佛看到了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的新式住宅和居民们美好生活的鲜活场景,期待着夹城里以崭新的姿态重现视野。

  工业之光永远闪耀

  钱圣南的《我家住在三里桥》、徐佳晨的《吴桥》、陈从广的《芳华南长街》……我们收到的征文中,不乏记录梁溪工商业繁华的精彩篇章。叶建兴的《城南旧事》更是生动讲述了无锡工商业的发展变迁。而今,行走南长街,看着流光溢彩的茶肆酒吧一座挨着一座,叶建兴总会心生感慨,“殊不知这河两岸、水弄堂、河汊港湾曾经林立着众多大中型国有企业,上世纪初,城南发达的水系、便捷的水上交通吸引了一大批有担当的民族资本家在这里建厂建坊。新中国成立后,无锡纺丝、机械、冶金、轻工等行业最重要的企业几乎全在城南。”

  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中国近代六大工业城市之一,无锡早期的民族工商企业大多沿运河布局,由此也使得解放环路内的老城厢集聚了无锡城的半部工商史。而城南国企就是这一历史的缩影。叶建兴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一棉有8000多职工,加上退休人员就是万人大厂。上千台布机轰鸣,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产品畅销西欧、北美、东南亚。而今,走过了百年的无锡一棉仍在续写辉煌,成了全球最大紧密纺生产基地。在“退城进园”工业布局的调整下,一棉搬离了老城厢,但老厂的烟囱和部分办公楼作为工业遗产被保留下来,成为工商名城无锡的闪亮标识。

  运河是唱不完的歌

  掠过了春的明媚,夏的繁盛,与秋擦肩而过,冬日暖阳下,伴随着运河水的静静流淌,一个个光阴的故事被唤醒。顾家德是生长在运河边的无锡人,他在《两“古”之交》中,描述了自己童年的运河记忆:“每天清晨,主妇们会在码头上淘米洗菜,汉子们挑着水桶从运河里打水回家,我们一群孩子则在河岸边摸蛳螺、捕鱼虾,当年的河水清澈见底,水草飘荡,鳑鲏鱼游来窜去,蛳螺爬满河中的石块和河岸。”而今,古运河无锡段重又变得洁净清澈,鱼欢水秀,驳岸整修一新,与河为伴的日子,也令顾家德的晚年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千里运河独此一环,这一环就在梁溪。它的美不言而喻,人们对它吟咏也从不吝惜。吕涛的《清名桥的诗歌》回顾了当代描写清名桥的曲和诗。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无锡古运河、清名桥便因中山大三郎旅锡创作、尾行大作演唱的日文歌曲《无锡旅情》和《清名桥》而蜚声海外。此后,无锡籍音乐人山奇改编了中文版的《清名桥》,并创作了歌曲《古运河之恋》。经“90”后音乐创作人肖斯塔的演绎,《清名桥》再续一段温柔浪漫的爱情往事。无锡古运河是首唱不完的歌。“南长街的柏油路/已经恢复了石子道/南禅寺变得热热闹闹/不变的还是那清名古桥……”《无锡城》唱出了变美的梁溪,不变的是清名桥,以及古运河被寄托的深情真意。

  (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