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翼民
江南多古窑,苏州尤盛。比方说紧靠苏州城北有个叫作陆墓的小镇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御窑所在地,还有城东南数十公里的陈墓镇也是重要的窑场。如今“陆墓”改成了“陆慕”;“陈墓”一度改成“成茂”,现索性叫“锦溪”了。也有说陈墓原先就名锦溪,只是恢复原名而已,有个“墓”字总觉不雅嘛。
为什么镇以“墓”名之?窃以为是因为那里密布着一座座砖窑的缘故(砖窑状如坟墓)。六朝和唐宋以来,苏州就已经发育成东南一大都会,白居易曾以“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形容苏州的宏大气派。事实确如此,唐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苏州因其在供税方面对朝廷的特殊意义,成为当时江南唯一的雄州(唐代城市级别中第二等级,近乎当下的“一线城市”),于是城市户籍增多、人口膨胀,叠墙砌屋就需大量砖瓦,窑群乃应运而生。
苏州真是个适合烧窑的地方,一马平川的传统稻作区,长年累月水土调和沉积,土质特别细糯膏腴。与苏州咫尺之距的无锡也有“惠泉山下土如糯”的美誉,故也适合烧窑,无锡南门至今有大窑路存焉,那一带曾经窑群林立,蔚为大观。无锡有一种名叫“牛腿细泥”的泥,甚适合捏塑泥人,于是勃兴了泥塑行业,惠山泥人名扬天下。
历史上苏州的名窑很多,最出名的莫过于陆墓御窑,御窑出产最出名的莫过于金砖。何谓金砖,其实就是御窑烧制的用于铺设厅堂地面的大方砖,通常被称为“水磨金砖”,且方且大且厚,一块重达数十上百斤。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建造故宫时,所有殿堂皆铺设陆墓御窑独家生产的“水磨金砖”。永乐朝廷大营建,苏州有突出的三大贡献,一是以蒯祥为首的香山帮匠人进京设计营造(蒯祥有“蒯鲁班”之称),二是使用了苏州郊区开采的细腻坚实的金山石,三就是大量运用了苏州御窑烧制的砖瓦。
铺地方砖被称为“金砖”,含义多多,首先是出自御窑,制作精良,且铺设于皇宫金銮宝殿,自然金贵(不局限于皇宫,凡有档次的厅堂馆舍也铺金砖);其次,此砖价格不菲,堪比黄金;再有一点就是叩之竟然会发出“当当当”的金属声音。现在这样的金砖非常稀有,多陈列于博物馆里供人参观欣赏。
如今,别说金砖,就连普通的铺地方砖也很少见了。时势变迁,工艺创新,现在铺地都用流水线生产的瓷砖或花岗石大理石了,谁还会想到黑不溜秋的方砖?但老一辈还真惦记着方砖呢,方砖凉爽防滑,与传统建筑物氛围吻合。我家的苏州老宅百余年了,铺地方砖依然完好如初,刻印着我童年的美好记忆。彼时,一到冬天,兄弟姐妹们在客厅里分别来个圈地运动,或跳“蹦方砖”取暖,或玩“造房子”游戏。苏州孩子们中流传着各种以方砖形状设计的游戏,创意多多,趣味浓郁。
除金砖以及普通方砖外,苏州御窑还烧制其他各式各样的砖瓦制品,比如用于砖刻的坯料。砖刻是苏派建筑、徽派建筑必不可少的装饰点缀。史载苏州的砖刻在明代嘉靖年间就很普遍,及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其时的砖雕已经分为浮雕、透雕、圆雕、堆雕等类型。一块宽不盈尺的砖坯料上,往往要雕刻几个至十几个层次,画面布局也借用立轴和手卷的画法,形象充实丰富,景致清晰深远,玲珑剔透、精细入微,以绮、妍、精、绝的独特风貌赢得了“江南第一雕”的盛誉。这样美轮美奂的砖雕作品在园林里最为多见,雕的大抵是戏曲故事、神话传说、山水花卉和水浪云头等,还有书法匾额之类,用于照壁、门罩、门楼、花窗等部位。最出名的要数狮子林的二十三块书法砖刻和网师园大厅积善堂前的库门。至于苏州有些规模的寻常民宅,也经常装饰砖雕的门罩、门楼。多次去皖南观光,大气而精致的徽派建筑几乎都有砖雕装饰的门罩和门楼,令人叹为观止。
我家的老宅曾经也有砖雕的门套,在天井库门的上方,后来因年代久远、墙泥斑驳显现危情而被拆除,重砌了新墙。不过砖雕的四字隶书匾额还是记得的——孩童时天天仰视,虽看不懂,却刻印在脑子里了,系“燕翼贻谋”四字,长期弄不清什么意思,后来终于明白,原来此四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原指周武王谋及其孙而安抚其子,后泛指为后嗣做好打算。这恐怕是寻常百姓最看重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