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森度
我们的村巷位于无锡北门,是个有千户人家的大村。任何地方寄信到家里,地址一栏只要写六个字:无锡北门梅泾。小时候跟着大人上城,非常开心,看到的都是新鲜事情。去城里有两条路好走,沿京杭运河的塘岸向东走,直达吴桥,但稍远一点,而且沿运河好长一段旁边有里夹河,两河夹路,好冷清。因此大多走第二条路,称内路。出村,沿沪宁铁路旁的狭小路面,小心走过跨锡澄运河的大铁路桥,再走小路,来到郊区黄巷乡的冯巷,跨过平安桥、南徐桥,此时所见村巷的房屋都连成一片,已有点城区的味道了。
靠近黄巷的道路转弯处,先见一家协新毛纺厂,规模小,不引人注意。走过半里许,见有蔬菜田,左边是小河,右边迎面来了一眼望不到头的围墙,里面是连片的厂房,说不清楚有多大,一直延伸到连着吴桥的通惠路,南面到运河边,这就是丽新厂。以前称丽新布厂,后来几经改变,在丽新二字后有很长的名字,但不管怎么改,无锡城里人,约定俗成,一直称丽新厂,简洁又好听,意思是美丽的新厂!城里的纺织厂名字都好听:申新厂,庆丰厂。丽新厂挂过无锡市第三棉纺织厂的厂牌。
丽新厂的围墙,有两个人的高度,砖红色的平砌实心墙,很光滑,几十年下来,难见哪块有缺角或损边,可见都是上等好砖。墙体中的红砖相互交错,耐看、牢固;砖块间灰色的水泥缝,又形成有层次的艺术造型。在乡人眼中,以前要乡绅人家的房屋外墙才这样讲究。围墙虽无言,但其中包含很多意思,建厂先造围墙,创业者用形象做广告:做事业必须站得起来,立有立相,坐有坐姿,一个大厂,堂堂然亮出大格局的气势;往小里想,有了高墙,工人干活不分心,也可防小人滋事,布局周到。
和丽新厂不是一面之缘,几十年中,北门乡下人不知多少次擦身而过。经过那里,很多次是暗星夜,拂晓前进城卖菜,挑着担,摸黑从村上走到城里去。待到有路灯照着的地方,那定是丽新厂围墙旁的路了。心里面也跟着一亮,真开心。路灯下,挑担的身影会被拉长、缩短,又拉长,长长短短的身影变换着,像游戏。我们肩上扁担悠悠,双脚步履轻松,谁也没有说话,在夜色的寂静里享受路灯的照耀,这是一段赏心悦目的路。在城乡联结的地方,丽新厂的路灯有意迎送,赶路的疲劳转换成了快乐!
那天阿坤在城里卖完菜回来,天空乌云骤起,刚到丽新厂门口,狂风大作,雨劈头盖脸下来,阿坤急跑到厂门口传达室躲雨。雨意越发地浓,阿坤想到姨夫的兄弟祥兴在这里当机修工,就央求门卫打电话进去。电话接通,祥兴师傅立马出来,见阿坤全身淋湿,便回车间拿了一套旧工作服给他换上。时至中午,又领他到食堂吃饭,两个肉酿面筋加上半斤米饭,吃得阿坤满嘴油,手一抹,连声说谢,告别。刚好雨停,阿坤轻松地回去,穿着借来的印有“丽新”二字的工作服,在村里走来走去,招摇了好几天。
我们村上有个丽新厂的老工人许杏根,忠厚老实,厂里誉为老先进,天天步行十几里上下班。他介绍了厂内情况:丽新厂由民族企业家唐骧庭于1920年创办,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发展为大型纺织品企业,1988年被首批命名为国家二级企业,拥有国际一流喷气织机245台,形成特色贡缎、弹力纱、线绢、府绸等八大“银鱼”产品系列,畅销海内外……许师傅如数家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听爷爷讲,他年轻那会儿上城,舍不得穿鞋,赤脚走路,到丽新厂旁的小河边洗干净脚,再穿上鞋进城。前辈的吃苦精神,应成为我们创业的基因。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遍城乡,我们梅泾村,连同北面的陡门、秦巷几个村,村民们纷纷搞起了家庭副业。丽新厂破墙开办了门市部,村上的个体户都去那里买整件的白坯布,用自行车载回来,做出来的衣领曾畅销全国,积累了资金,村里也办了好多厂。在无锡北门乡下,丽新厂的布料,为家家户户的小商品生产提供了原材料。回忆往昔,村人们无不津津乐道。
2003年后,丽新厂外迁,厂房闲置。2008年10月,原厂建筑群被列入无锡市第二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2020年,在百年工业遗存保护基础上进行再利用的梁溪区委党校新校区落成并投入使用,“丽新”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