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曹文彬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胜利完成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一)全力推动经济稳定恢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发展的若干政策,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4万亿元、增长8.8%,人均GDP达18.74万元、排名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有效投资稳步扩大,197个市级政府投资实施项目完成投资超300亿元,20个独立实施的省重大项目投资目标完成率109.7%,318个滚动实施市级重大产业项目投资目标完成率105.9%。社会消费稳步恢复,出台促进消费升级实施意见,开展各类促销活动1300余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300亿元,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对外贸易稳步提升,设立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中心,省级公共海外仓达8家、数量全省第一,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生物医药),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质量效益稳步改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200.5亿元、增长11.6%,增速列苏南第一;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0.3%,入围2021年中国企业、制造业企业、服务业企业、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企业数均保持全省第一。
(二)全面推进建设产业强市。持续加强创新驱动,在全省率先出台科技创新促进条例,10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2个项目获中国专利奖,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第三次荣获世界超算领域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2%、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加快推动集群集聚发展,16个重点产业集群规上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以上,10个产业集群规模过千亿,获批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9.9%。深入推进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建立现代服务业十大领域骨干企业、重点企业培育库,提升建设26家服务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4.8%。实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新增高标准农田4.1万亩,“百企建百园”项目共111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7家,粮食播种面积增长13.8%。
(三)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出台优化营商环境4.0版行动方案,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在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获得优异等次,开办企业、获得用水用气、获得信贷、包容普惠创新4个指标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创成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特色平台。深化“放管服”改革,市级取消行政权力35项、承接和下放28项,实现132个事项跨省办理、116个事项在长三角“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就近办理”。金融服务全面提升,尚贤湖基金PARK一期开园,规模737.5亿元的国调基金(二期)落地无锡,境内A股上市公司突破100家,市场主体超100万户。开放发展走深走实,省级外资总部增至45家,新招引重大外资项目90个。出台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惠山经开区升格为国家级,锡山经开区等5家开放平台获批首批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启动西港特区2.0升级版建设。
(四)加快区域城乡一体发展。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化,成功承办2021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启动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推动落实新一轮苏锡常一体化26项合作事项。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苏南硕放国际机场飞行区改扩建项目获批,地铁4号线一期、苏锡常南部高速、宜长高速建成通车,成立全省首家本土航空公司,丁蜀通用机场基本建成。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92个、893万平方米,新开工棚改安置房24843套,完成272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新增停车泊位3.2万个,494个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完成国有物业企业进驻接管。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新增10个省级、33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惠山区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对口支援协作合作项目212个、资金总额5.17亿元。
(五)着力推动美丽无锡建设。深入推进污染综合治理,淘汰高排放车辆2.6万辆,PM2.5平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下降12.1%,空气优良天数比率82.2%;持续推进“美丽河湖”专项行动,全面启动“两河”整治提升,开展552条河道环境综合整治水质达标攻坚行动,71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到93%、提升7个百分点,太湖无锡水域连续第14年实现安全度夏和“两个确保”。大力推进环境整治提升,新(改)建城乡公厕485座,新增绿地350万平方米,新(改)建各类公园游园58个。“定时定点四分类”垃圾分类小区达300个,惠联电厂、锡东电厂提标扩容项目试运行,全市生活垃圾实现全量焚烧,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在全省率先开展小微企业危废集中收集试点。
(六)持续推动改善民生福祉。统筹推进富民增收,新增城镇就业16.5万人,发放稳岗返还资金3.8亿元,减免企业失业保险费33.9亿元,平价商店惠民1.8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3万元。推动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全面完成年度10大类45项民生实事项目,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790户,新增家庭照护床位880张,城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养老)特色基地。加大教育资源供给,新(改)建幼儿园、中小学校40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3.2万个。加快建设健康无锡,完成2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繁荣发展文体事业,成功举办2021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举办文艺惠民演出497场。新增公共体育场地面积10.8万平方米,成功举办2021无锡马拉松。持续巩固安全发展形势,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0.3%、22.1%,我市荣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再次捧得“长安杯”。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22年主要指标安排: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1%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实际使用外资35亿美元左右,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6%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9.3%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省定范围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等约束性指标确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
三、完成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为确保完成2022年计划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充分释放内需潜力,全力以赴稳定经济增长。发挥重大项目支撑作用,全年备案落地超1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80个以上,其中超50亿元项目15个以上、超100亿元项目8个以上。实施27个省级重大项目,安排281个市级重大产业项目。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固定资产投资450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投资1800亿元以上。市级政府投资项目183个、当年投资353.7亿元。加强基础设施、新基建等领域REITs试点项目储备,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券。构建“大消费”格局,完善市“大消费”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无锡太湖购物节”消费促进活动,强化消费载体建设,积极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大市场主体支持力度,发布惠企政策兑现清单,开工建设尚贤湖基金PARK二期,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贷款余额占比达到12%以上。全年新增上市企业15家以上。
(二)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质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加快打造梁溪科技城、霞客湾科学城、陶都科技城、宛山湖生态科技城、洗砚湖生态科技城等重点科技功能区。加快太湖实验室条件能力建设,加快创建超算、芯片、光伏等3家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新增科创载体120万平方米,新增市级以上科技孵化载体30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统筹推进10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6%以上。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家以上,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新增入库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800家、400家、4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00家。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实施卓越产业链打造工程,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加强总部企业引培,培育链主企业、领军企业。
(三)数字引领数据赋能,建设高水平“数字无锡”。加快数字新基建步伐,全市新基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0亿元,新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2500个以上,打造智能网联道路1000公里以上。加快数字新技术突破,制定出台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措施,加快突破一批数字经济核心技术。市级大数据产业园达到10家,全市大数据和云计算企业申报销售收入增长15%以上,打造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城市。加快数字新场景开发,推进100个智能化建设重点项目,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超300家,实施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500个,打造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加强数字新治理支撑,建好用好市、市(县)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迭代升级“灵锡”APP,提高公共服务领域智慧化管理服务水平。
(四)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城市。深化投融资改革,制定出台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实施方案,推进轨道交通、市政公用等领域项目资产证券化。健全民间资本推介机制,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推进市场化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5.0版行动方案,新增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一件事”10个,“免证办”事项突破100个。健全19个重点领域新型信用监管机制,重点领域信用承诺实现全覆盖。推动民生价费改革,优化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价格调整协调机制,完善重点民生商品应急价格调控机制。
(五)加快开放融合步伐,打造内外循环重要枢纽。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健全开发区“1+6+N”政策体系,探索园区发展新模式。出台加快“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实施意见,支持柬埔寨西港特区2.0升级版建设。加快外贸外资转型,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力争超39亿美元。引进重大外资项目60个以上,打造外商投资最满意城市。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共建苏锡常国际大都市区和环太湖科创圈,建设江阴—靖江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制定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合作(无锡)试验区建设方案。健全南北合作共建机制,(下转第8版)
关于无锡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上接第3版)深化与延安、霍城、阿合奇、海东、盘锦等地对口支援帮扶合作。提升城市枢纽能级,加快苏南硕放机场区域性枢纽机场建设,推进无锡(江阴)港全面融入上海港、宁波港,加快过江通道、盐泰锡常宜铁路、南沿江铁路等重大项目进度,推进锡宜高速改扩建、锡太高速、地铁4号线二期、地铁5号线、锡澄S1线、锡宜S2线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网络货运、多式联运、线边物流、保税物流、冷链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
(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统筹推进城乡深度融合。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打造国际会议中心、金融商务区等重大功能设施,建成SK海力士国际医院,新(改)建国际人才公寓1万套。开工建设植物园、自然博物馆,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高城市宜居品质,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50个、700万平方米,加装电梯200台以上,新开工13900套建成区棚改安置房。新增公共停车泊位8000个,新改装小区非机动车充电位3万个。新(改)建城市公厕100座、农村公厕280座。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组建市交响乐团,开工建设美术馆、音乐厅、公共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举办2022太湖文化艺术季等惠民文艺演出300场,高水平办好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推动“大拈花湾”、惠山古镇二期三期、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三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江南古运河度假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宁锡常结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粮食和物资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建成市级特色田园乡村20个。
(七)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全面建设“美丽无锡”。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完成长江、太湖流域排污口分类整治6000个以上。编制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全面推进“两高”项目清单化、动态化管理,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全面实施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完成梁溪河景观提升示范段工程和北岸全线景观改造提升工程。552条重点整治河道水质优Ⅲ比例达到80%以上,太湖生态清淤固淤150万立方米。实施臭氧与PM2.5“双控双减”,持续实施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启动“无废城市”建设。
(八)全面推进共同富裕,加快创造高品质新生活。稳步提升居民收入,制定实施促进共同富裕行动计划,制定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和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全年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1.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持续优化公共服务,高质量办好年度10大类6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落实“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完成特定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000户以上;创成省、市普惠托育服务机构20家,新增省、市优质幼儿园30所,新(改)建高中6所。启动建设市妇儿中心、公共卫生中心、P3实验室。加快市奥体中心等重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新建和更新公共体育设施项目100个以上。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市精神卫生中心二期、儿童福利院、残疾人综合服务基地、救助管理站等项目建设。加大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力度,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增幅8%以上。建立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机制和运作体系,改造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万套(间)。
(九)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坚决守住安全发展底线。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积极稳妥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建设疫情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体系,24小时应急核酸检测点新增20个以上。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生产,深化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确保全年安全生产事故持续实现“双下降”。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和长效防控机制,持续抓好食品、药品、疫苗、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每千人食品抽检量达到9批次以上。深入推进平安无锡、法治无锡建设,深化智慧版技防城建设应用,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深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加快推进“最多跑一地服务零距离”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