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太湖周刊

书与人的相遇,那些有趣的故事

  □韩玲、张月

  书店,是城市人文景观的灵魂写照。除了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对于城市而言,更不能缺少的便是那如星火般散落各个角落的文化载体。

  它虽然静谧,却足以潜移默化改变甚至塑造一座城市的气质,而这种气质,会成为一座城市最有味道的部分。明天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走近这个城市中关于阅读的这些人,感受他们与阅读的相处故事。

  刘石峰

  书店人

  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而无锡的百草园书店是独立书店的标杆,陪伴了无数的读书人。走进运河畔的这家书店,满屋的人文和历史书籍,还有不少无锡本地文化书籍,静心翻阅便可窥见书店品味;古朴墙面上,一张张照片生动记录书店的精彩活动,引人驻足;精心栽种的鲜花绿植,原木风的氛围……不仅仅是有静谧的空间,还通过多样化的线下活动和线上互动,搭建阅读平台,传播传统文化、地方文化。

  店主刘石峰是在父亲开的书店里长大的,而今,他坚守着父亲和自己的梦想。他也明显感觉到,读书人和阅读氛围的变化——以前读者到书店就是买书,书店是一个消费空间。而现在,来到书店的人们,是为了实现精神上的愉悦,参加一场文学沙龙,喝茶、会友、聊天或是一个人静静地阅读。读者需求的变化,对书店的环境、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前,书店或许需要一种沉淀感,有一种积书盈房的状态,书友们以淘书为乐。现在,读者到书店更多需要的是沉浸式的体验,书店也要做出改变:在线上,书店要通过新媒体,营造粉丝的归属感;线下,书店得有书有茶有故事。”刘石峰说,受疫情影响,读者最期待的线下活动很多无法举办,但对百草园书店来说,也许以不变应万变,才是面对冲击最好的方法。“‘以书会友’是我们一直秉持的态度,也是书店的核心理念。守住初心,坚守阅读最本真的内容,就是最值得的。”刘石峰表示,未来百草园书店将开拓更多领域,以书店为平台,引入更多项目、产品,丰富书店内容。

  梁一舟

  修书人

  梁一舟的工作台上摆着剪刀、美工刀、镊子、糨糊、订书线,还有叫不上名字的她自制的工具。她正在修复一本清代古籍,虫蛀不算严重,但每处虫蛀都要修补,哪怕只有一粒小米那么大。只见她小心翼翼地拆去原书的装订线和纸钉,查看破损、粘连情况……她的工作快不来,遇到破损严重的,往往一天只能补一两页。梁一舟的工作,就是修复破损的古籍,尽量延长其寿命,让它们重现光彩。无锡市图书馆是长三角地区的古籍“富矿”,自2012年进入无锡市图书馆以来,梁一舟一共修复了约两百册古籍,平均一年20册。

  1989年出生的梁一舟是无锡姑娘,热爱书籍的她从小常跑图书馆,高考填志愿时,她立志要学习跟图书相关的专业,并如愿考取金陵科技学院,成为该校第一批古籍修复专业的本科生,后来又成为无锡市图书馆引进的第一位古籍修复专门人才。虽然整天跟古籍打交道,但梁一舟一点不古板,留着披肩长发,蹬着高跟鞋,化着淡妆,只是姑娘们喜欢的美甲,她从来不碰,因为工作需要,她必须保持指甲的干净与整洁。古籍修复,极其考验耐心与古文功底,要坐得住冷板凳。如今,梁一舟的身旁又多了一位古籍修复人员,她希望有更多人能投身这一行业,和她一起修补“时光”,守护“岁月”。

  韦宇红

  藏书人

  四年前,苏州的一场大型古籍拍卖会,吸引了多地图书馆古籍部的代表以及民间收藏者前去寻宝。拍卖会长达10个小时,当无锡乡邦文献海内孤本《西庄遗稿》(清乾隆刻本)出现时,眼疾手快的无锡藏书人韦宇红以不菲的价格成功拍得。没过几天,她竟带着这本书来到无锡市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将其无偿捐赠。那之后,韦宇红又接连捐出了自己的藏书。

  韦宇红祖籍丹阳,出生于无锡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在锡惠山麓长大,对历史很感兴趣,热衷古籍收藏。韦宇红说,她收藏的古籍没多少,“也就几千种无锡地方文献,几千种参考书吧。”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已着实令人惊讶。无论捐书,还是收藏乡邦文献,都是韦宇红对家乡的爱。2016年,韦宇红读到著名藏书家韦力所著《书魂寻踪》,书中提到整个中国范围内,古迹消失得太快,引起了她的共鸣。正是那段时间,她花5000多元从上海博古斋拍得了一部明末王永积的《锡山景物略》,书中提到了无锡百余处古迹。她打算把这些古迹寻个遍,看看哪些还在,保存状况如何。渐渐地,韦宇红带动了一群访古爱好者,并组建起“江南人文古迹寻访群”,目前已有两百多名群友,聊古迹,谈古籍,韦宇红正在影响更多人守护遗产,传承文明。

  季丰

  爱书人

  “书屋不是冰冷的空间,不需要豪华的装修,但要让读者走进去感到舒适自在。”香山书屋创始人季丰说,城市更新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人为本,城市人文气息的提升,更应以人为本。“要舍得把最好的位置提供给居民的文化生活,方便市民进入、融入,一个有温度、有阳光、有梦想的文化空间才能吸引人。”在季丰看来,城市文化空间的温度是城市生活品质的体现。文化空间的打造不仅仅是硬件建设,更应体现在内容供给上。他所运营的香山书屋获得了“2021年全民阅读优秀项目”荣誉,全国仅15个项目获评,也是全省的唯一。“香山书屋不仅仅是人们获取文化的场所,更是每个阅读者传播自己文化感受的地方。”

  季丰致力于推广“全民阅读”模式,先后建设8个社区阅读驿站和城市阳光书房,24小时全天候免费开放。为方便群众借阅,书屋启动了漂流书箱项目,增加了微信自助借阅、扫码开箱等功能,让阅读更加透明、自由、便捷。

  为探索科学有效的书屋运行模式,2017年,“志愿者公益管理系统”上线,每次公益活动都由管理系统在网上发布相关信息,包括活动报名、签到、签退、拍照上传、体会分享等,都会形成文档记录下来,存入“时间银行”。时至今日,志愿者近20位,累计服务时长32万多小时。目前,书屋已成为一个“枢纽型”公益组织,读者把书屋当成了心灵的休憩之地,不仅在书屋阅读,还输出自己的阅读理念。在天津、浙江、湖南等地,有近2000个户外“书香漂流”站,每天有3500余名新阶层人士活跃在各地公益阅读平台,为读书爱好者提供服务帮助。“书香漂流”站也成为新阶层人士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