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变化:家中书架“压力”很大
“双减”后,伴随孩子自由支配时间一起增多的还有家中书籍的库存。“最近孩子在读《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刚买回来一周多已经快看完了。”无锡市五爱小学三年级学生徐子昕的妈妈凌静感叹,孩子几乎一周一本书的阅读速度给家中书架增添了不少“压力”,“最近书桌上堆了很多书,她床头柜上还会放几本近期在看的书。”
图书馆和新华书店都是徐子昕周末和节假日常去的场所。凌静表示,上学期他们每两周去一次图书馆,每次能借5本书,涉及多个种类。徐子昕购书时,凌静会参考书店的推荐书目或获奖书目,简单了解书籍内容,为孩子把好“准入门槛”。
“双减”后,无锡学生阅读发生的变化能从书店里窥见一二。我市一位图书行业人士介绍,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无锡图书市场教辅类用书需求量有所下降,学生阅读课外书的热情依然高涨。“漫画、儿童文学、名人名家文学作品等都非常受学生欢迎。”无锡市新华书店办公室主任杨雅菊关注到,“双减”实施后,孩子们自主支配的时间更多了,到书店来看书、购书的学生比以前多了。
疫情也不能阻挡市民尤其是学生群体购书、阅读。“考虑到他们居家学习有急需的书,我们设置了两排自提箱,提供无接触购书服务。”新华书店相关负责人说,“我们还组建了多个线上购书群、阅读群,一直非常活跃。”他认为,无锡市民对实体书店、实体书深厚的感情,是书店的售书量稳定在高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去年我们书店发布了一则搬迁信息,点击量超过了300万。”
努力中:学校为学生读书做了许多
“双减”后,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阅读习惯,无锡的中小学校在背后做了不少努力。
无锡市天一实验第二小学以“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第三届读书节于近日启动,其中不乏亮点策划。以“我的小书房”达标活动为例,学校倡议学生在家拥有一张自己的小书桌、布置一个小书柜并拥有一定数量的书籍,营造在家阅读的良好氛围。“在推选‘书香家庭’、分享阅读技巧和经验等常规活动进行的同时,我们还要聚焦于未养成阅读习惯的学生以及不重视阅读的家长,思考如何调动起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季玲表示,要求学生在家拥有一个像模像样的小书房,就是希望所有家长重视阅读,从最基本的创设空间做起,让安静阅读成为可能。
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想方设法为学生阅读创造条件。因位于市中心,场地有限,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图书馆难以同时容纳许多学生,就在每个班级设置图书管理员,每周到图书馆统一借书再放到教室内的书架上,方便班级学生随时取阅。校长丁伟建介绍,“双减”实施后,学校给学生安排了更多阅读时间,“我们在课后延时服务期间给学生设置了有意思的阅读课,平日会尽可能通过社团活动,举办阅读节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改善阅读习惯。”
在探索:发挥出阅读育人功效
捧书才是阅读吗?学校开展阅读活动就够了吗?采访发现,围绕青少年阅读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探索。
最近,徐子昕以听书的方式开始接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经典名著的内容。“名著的熏陶不能少,但孩子目前的阅读水平有限,所以‘听’是个好办法。”凌静表示,自己认同多形式的阅读。
“要有‘大阅读’概念。”季玲表示,在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同时,接受“快餐式阅读”并做好相关引导同样重要。短篇幅内容、短视频和图片等同样传递着知识和信息。如何提升学生判断是非、甄别冗杂信息、整合关联信息的能力,学校和家长还要不断研究。“阅读是看不见的生长力,对学生未来高效地学习和生活都有帮助。”
丁伟建说,阅读对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思想高度提升和价值观形成等具有重要作用。而让他困惑的是,如何淋漓尽致地发挥出阅读的育人功效。“推进未成年人阅读应以学校为核心建立一套专业的阅读体系。”丁伟建认为,目前学校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做了很多事,但没有形成体系。“在学校建立专业的阅读体系,需要进行系统设计和引进专业的阅读师资等。要做成这件事,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应统筹考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陈春贤、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