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读书是探寻真理的重要路径,坚持阅读经典、品味好书,好似在心中长燃一盏明灯,能指引人们感悟人生、贴近真理、豁然开朗,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
“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身为新时代的我们应当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传承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书写新时代的精神。
献礼党的二十大,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融媒体运营中心推出全新人文阅读专栏“领读者”,向全市发起“阅读征集令”,邀请两院院士、大国工匠、抗疫英雄等成为锡城青少年的卓越领读者,让他们分享读过的好书,分享阅读心得体会,鼓励青少年从读书学习中汲取奋进力量,练好内功、增强本领,努力实现“青少年人才强起来”,在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中贡献青春力量。
让学校成为一艘引领阅读的大船
带雾的阳光照着一切,从窗口望出去,万千种声音在嚷、在叫、在招呼;船在动、水在流,人坐在电车上计算自己的事情,一切都在动。流动着船只的水,实在十分沉静。
——《沈从文的后半生》
“那波澜壮阔的一生,让我知道,昏昧的岁月中,总有闪闪烁烁的星火,虽柔弱,却恒久,热烈。文字不煽情,不夸张,克制且真实。”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二小学校长曹红燕表示,在这本书里她感受到了“平凡生命的力量”。
阅读不能追求“一日之功”,曹红燕经常鼓励老师们坚持阅读。2016年春,曹红燕和学校一群爱读书老师建了一个“乱读书群”,“乱”意为不受束缚,追寻自由,保持纯粹。群内老师两天交一次“作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如交不出作业可以用一万步步数代替。群成员偶尔也会搞一次聚会,彼此赠书,来一个“闪电演讲”。近日,《无锡教育研究》的“书香校园”专栏刊登了4篇群成员的读后感。“书里书外,我们听了很多故事,看了很多风景。”曹红燕说,“在文字与时间的默默堆叠中,我们为自己的精神打了一个底子。”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曹红燕带领全校语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儿童诗歌晨诵》,开设了绘本阅读、电影等专题课程。“作为教师,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去读好书,但是也要给予他们自由阅读的空间。书海无涯,前方有无数未知的新航路等着他们去探索。”
(徐婕妤)
读史,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1924年,军阀混战,祸国殃民,当时附小的学生写信给在广东的孙中山先生,请他派兵北伐。不久,他们接到孙中山先生的回信,复信中热情赞扬同学们的爱国精神,给附小的学生极大的鼓舞。此信嵌在镜框中,珍藏于小学博物馆中。
附小设有童子军课程,结合进行各种表演、大会操、露营、演习,为县省运动会服务,出任维持会场秩序的工作,以及各种爱国救国的赈灾募捐活动。1932年,附小童子军曾发动全校学生和家长踊跃为“江苏儿童号”飞机捐款,以抗敌之用。当时地方报纸以《锡师附小进行飞机储金》为标题报道此事。附小的童子军,声誉遍及全国,在小学教育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年树人》
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校史书中记录着附小的百年故事,也凝聚着无锡基础教育的时代缩影。在锡师附小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张明霞看来,每所学校都是一部历史,而学校的历史里,蕴含了孩子们成长的历史、教育发展的历史,更映照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少年读史,赓续红色基因,发扬乐学品格,传承诚勇精神。希望更多学生能够读史,成为有远大理想、高超本领、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育苗先育根,育人先育心。学生读史的过程,是积累知识、开阔眼界、培养大局观的过程。张明霞认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通过读“四史”,有助于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读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方能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