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共融、健康、智远。四组词,浓缩了2022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的主旨和使命。在七夕当天举办的这场行业盛会,也恰似搭起了一座桥连通产业与资本,加速融合发展。
2020年初,伴随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全民健康意识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对医疗创新的期待前所未有,生命健康产业成为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角力的主战场,被投资界视作“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随着疫情的态势变化,生命健康产业也迎来了大考:如何提速生物技术创新、提升医疗健康水平、促进产业成果转化?“产学研用”融合模式又如何驱动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这场精彩纷呈、务实高效的盛会上,国内外生命健康产业领域创新生态圈的高端资源集聚,共同探讨医药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和投融资。在无锡,在太湖之畔,携手共绘生命健康产业的璀璨图景。
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总裁单俊葆:
资本和产业双向赋能,构筑生态圈
当前生物医药产业正处在市场周期的低点,但同时也可能是新技术周期的起点。那么,下一步布局什么?
单俊葆给出了三个关键词:源头创新、科技赋能和全球竞争。
在源头创新方面,虽然现在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但他觉得可喜的是,依旧有很多“新”诞生出来。比如在医疗器械方面,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有很多新的政策是有利于国内医疗器械发展的。像联影医疗等企业,在大部分设备上已经实现突破。在荧光内窥镜、瓣膜介入、人工心脏等细分板块,一些企业已经处于领先。
同时他认为,很多企业已经在应用科技赋能领域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甚至量子技术应用来帮助寻找稳定性,寻找现代化合物,助力药的研发。过去医药的研发很多是基于人的经验,周期长、风险大,现在借助科技赋能会大大提升效率,甚至发生一些颠覆性的变化,这些都是投资领域会更加关注的。
因此,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单俊葆认为资本要更好地做好产业协同。过去在做私募股权业务的时候,主要借鉴的还是美元基金的打法,但是今天在中国做私募股权,这种传统的打法已经不够了,一定要“投资+赋能”,而且是与实践相结合,本质上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的私募股权之路。比如很多地级市的基金,其实已经把资本和产业服务以及服务区域经济更好地结合。另外,就是提倡“双向赋能”,特别是为被投企业做好赋能,能够更好地在市场化发行的过程中助力发行定价和后期的市值维护,从而构筑生态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
从临床切入,以诊疗带动产业溢出
滕皋军从事医学影像与介入放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为中国介入放射学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和持续性贡献,特别是在肝癌、外周血管及脊柱等领域的介入治疗有突出成就。主峰会上,作为一个科学家、一名医生,滕皋军分享了自己关于临床驱动如何介入医学创新与转化的看法,同时号召更多企业能够以产业的力量来加入和推动诊疗一体化在中国的发展。
滕皋军分享了他和团队围绕肝癌这一严重危害国人健康的重大疾病,探索的一系列介入综合治疗技术,包括栓塞化疗术、各种冷热消融技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等,他还谈及如何与工程技术团队一起合作,发明放射性粒子支架技术的历程;如何通过科学研究与产业技术的磨合,来实现一项新技术新产品的诞生和应用,造福更多的患者。
滕皋军认为诊疗方案要从临床切入,从而带动产业链的形成。“从血管到气道、到消化道,我们把多种机器人用一套操作系统平台来迭代分析。这项工作尽管国内起步不太早,但是资本非常看重,相关企业已经完成Pre A轮的融资。我相信以诊疗带动系列项目的应用,会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他希望以这次大会为契机,科学团队能够与长三角、环太湖特别是无锡的企业有广泛的合作,把相关工作推进起来,“我们的研究站位和起点都很高,足以在产业方面形成国际化引领,希望产研能够深入融合,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
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管理司药物研究处处长蓝恭涛:
政策面持续释放红利,支持加快临床急需药品研发上市
蓝恭涛从政策层面介绍了国家药监局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推动临床急需药品上市的相关工作。他表示,从2015年以来,我国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药品研发以及药品监管体系完善,推动生物医药领域蓬勃发展。在临床试验领域,实施临床试验60日默示许可,大大提高了效率;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由资格认定调整为备案管理,充分地释放了临床资源,“目前备案机构达1200多家,很好地支撑了药物研发。”蓝恭涛说。在业内较为关注的审评审批方面,审评能力不断提升,审评效率不断提高,审评队伍也不断壮大,审评的时限明显缩短,加快了临床急需药品上市。“支持创新,实施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部分创新药采取上市许可持有人委托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盘活了资源。”
蓝恭涛的演讲为业界带来了权威的政策解读,他还强调,行业健康、长远的发展,离不开规范化,需要加强质量管理,要守住质量安全,方能行稳致远。药品质量安全涉及公众健康,药监部门将持续强化监管,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这是大家共同的事业,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蓝恭涛表示,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人才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行业,需要各方加强合作,“期待在太湖畔形成更多的共识,达成更多的合作,更好地满足公众用药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
发挥学科优势,布局大健康赛道
布局大健康赛道,江南大学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同时突出创新和专利成果转换落地?
陈卫表示,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利用“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等一流学科优势,在生物医药、食品营养以及食品大数据、特殊食品等领域发力,努力研发食品领域颠覆性技术;近年来还布局了和医药相关的学科,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作为和无锡市政府共建的医学院,在培养体系、学科排名、人才引进、科研平台、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已构建本硕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吸引了较好的生源,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围绕生物医药,江南大学在药学院基础上组建了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学院突出生物制药特色,致力于培养面向国际生命健康学科前沿、服务国家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同时,学校还面向衣食住行等方面,发挥设计、纺织、化工、人工智能等学科优势,通过交叉学科研究,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研发了诸多大健康领域的产品,助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3月,江南大学制定发布了“奋进计划”,进一步谋划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的中长期愿景。学校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为契机,围绕食品健康产业需求布局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国投招商生命科学首席科学家、国家药审中心原首席评审科学家何如意:
药企国际化,是必然之路
从专家的角度看,何如意认为,无锡生物医药板块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医药产业创新研发正处在一个早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较多参照国际上已有的成功经验,原创较少,同质化较强,这符合发展规律。
短时间内是否会有新突破?何如意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举例,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平台更新的需求,如同大家近期关注的医疗资本带来的撼动效应,会倒逼企业做大产业平台和进行技术水平升级。所以,在未来两三年,无锡和其他城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园一定会迎来平台和技术的升级。
那么,生物医药更具潜力的下一个领域在哪?何如意提示,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家看到了疫苗产业新技术的更新。疫情过后,疫苗技术会保留下来,且应用场景更广,比如季节性流感、肿瘤治疗等。因此,在单抗领域之后,ADC药物研发将受到更广泛的关注,目前国内也已有企业在研发,包括双抗检测都会因为更完善的技术和合适的价格成为关注热点。
对于近年来无锡药企频频“出海”,何如意现场点赞。他表示,“走出去”一定是中国创新药发展的大趋势,无锡企业走国际化道路是必然的。中国创新药发展到今天有很多探索经验,药企要随时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他还现场给准备“出海”的无锡企业支招:充分做好开拓市场的准备工作和提升自身竞争力。目前,中国的创新药市场没有欧美成熟,所以企业需要多关注所去国家的临床需求,是否已经饱和。在一些失败案例中,企业过于急躁,希望一步做到三期临床试验,这意味着有很高的风险。同时,要注重和监管机构的深层次沟通。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
让全球患者用上中国的创新药
做生物医药产业,在国内很少能找到比无锡更好的起点。这是王磊在大会现场反复提及的一句话。
本次大会上,阿斯利康、中金资本与无锡国联集团正式发布了重磅战略合作意向,计划合作募集总规模50亿元的基金,作为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的第二阶段募资,该基金将充分发挥阿斯利康的产业优势,为无锡区域的健康产业迭代注入新动能。
王磊对无锡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认为这里基本涵盖了产业的各个领域,政府有好的扶持政策,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主题特色鲜明、有序竞争,加上江南大学的学术和科研支撑,以及阿斯利康与无锡政府共建的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已逐渐为生物医药创新企业提供生态圈赋能。此次发布的重磅战略合作意向,将会给纷至沓来的药企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的多重支持。如此好的生态圈,也有利于产品更好走向世界。
将无锡作为主场的阿斯利康,下一步将如何发力,让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此次,阿斯利康与药明生物达成新冠预防中和抗体药物本地化生产战略合作,将有助于支持本土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王磊还表示,阿斯利康、中金资本与无锡国联集团计划合作募集的基金投向将更多集中在数字医疗和创新药以及精确医疗的检测等领域,希望在未来的5-10年内,能在无锡诞生出4-5个世界级新药。如果说阿斯利康之前是把全球的创新药让中国患者同步使用,下阶段的任务则是致力让全世界的患者用上中国的创新药。
本版撰稿 高飞、周茗芳
本版摄影 吕枫、宦玮、李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