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探索

红豆:三代人接力,立志创百年一流企业

  □沈云福

  红豆,是从无锡走出的名动海内外的中国民族品牌,以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而著称。红豆品牌是怎样诞生的?为什么能越来越红?笔者对此的认识是:它凝结着红豆集团三代创业者的情缘,传承着“听党话、跟党走、报党恩”的红色品格,饱含着接力逐梦的初心、匠心与雄心。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红豆在江南大地甫一伸枝时,笔者在无锡县工业部门工作,因其独有的魅力而久久地被吸引。后来岗位数次调动,仍与红豆人多有交集。下面记下的若干片段,或许有助于破解红豆长盛之谜。

  ■初心怀梦:周林森“栽苗”沙子江

  1957年4月,响应国家“小手工业者组织起来”的号召,在无锡县港下乡沙子江的河边,一个合作性质的手工业“互助社”宣告成立。合伙人周林森和蒋元生等带领工人敲锣打鼓地汇集在一起,举行开工仪式。互助社后取名为港下针织厂,有17名工人,主要从事棉胎、扫帚、草席、土布等产品的简单生产。

  这棵栽种于65年前的“幼苗”,就是红豆集团前身,它承载着创业者为百姓增收、服务的希望。

  合伙人之一的周林森从小学弹棉花,是当地有名的弹棉花匠,负责弹棉胎。当时,周林森夫妇带着在上初中的儿子周耀庭,吃住在厂里。弹棉花的人必须戴上口罩,“嘭嘭嘭、嘭嘭嘭”,一天下来口罩就由白色变成了灰黑色,这个活重脏累且技术性强,大冬天干活常常只穿一件衬衫。晚上没有电灯,只能点着油灯,工友们在灰暗的灯光下干活。周林森夫妇比较年长,大家很愿意和他们交心说事,美美地憧憬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未来。由于表现积极、刻苦能干有威信,1959年,周林森在针织厂被发展成为共产党员。

  国家困难时期,厂里干部带头下放到农村。1962年秋天,周林森夫妇回到了港下荡上村老家。1964年,周林森在肺病的折磨下离开了人世。周林森带着终身的遗憾走了。但是,周耀庭一直记得父亲生前所说办厂对百姓有好处的交代,记得沙子江边17位农民纱里“淘金”向往未来的情景。父辈拼命干活渴望改变生活的初心,深深地根植在周耀庭的心田。

  ■匠心独运:周耀庭破局闪灵光

  也许是一种缘分吧,1983年6月,周耀庭从勤新大队荡上村领导岗位调到了这个他既熟悉又陌生的港下针织厂。一个破旧祠堂里,放着处于半停产状态的8台老掉牙棉纺车,十几名工人在厂里无所事事,仓库里堆满了卖不出去的尼龙衫、棉毛裤。对此,周耀庭没有畏缩,而是出手救厂,聚拢人心,连出数招,终于实现当年扭亏为盈。

  怎么能拿好接力棒、把厂子办好呢?那个岁末,周耀庭想了很多。当时产品的名字叫“山花”,但山花并不烂漫,一定要给它起个好名字,因为中国人很看重名字,像同仁堂制药、张小泉剪刀、菊花电扇等。

  周耀庭回忆说:“一连几天的思索,我觉得产品名字一定要和中国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让人能够一眼就记住它,喜欢它。长城、太湖、泰伯……”一天晚上,他忽然想到工厂不远处的红豆树,以及南朝昭明太子萧统植树寄情思的故事,周耀庭的眼前一亮,脑际涌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一首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对呀,就用红豆这个名字。于是周耀庭马上召开厂里干部会议,大家一听也都觉得特别合适。

  从少时童声吟读王维的红豆诗,到眼前针织厂脱困之急需,时空切换,终使灵光闪现。周耀庭百思谋得“一名”后,立即向工商部门办理商标注册。

  为了提升技术品质,1986年,周耀庭到上海登门求贤,聘来了13位老师傅。当时,周耀庭自己的月工资是30元,给老师傅的月工资是500元,比普通工人一年的收入还高两倍,厂里和乡里一些人多有非议。结果到1987年,匠心独运的周耀庭收获了喜悦,厂子产值达到了1000万元,工人技术素质也得到了快速进步,红豆品牌也开始显露头角了。

  ■雄心不已:周海江创新立宏愿

  1987年底,22岁的周海江辞去河海大学教师职位,应父亲之邀回来创业,被媒体称为“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个辞去公职到乡镇企业的大学教员”。

  通过一年多车间主任岗位的锻炼,周海江被提拔为制衣总厂副厂长。这时,他感到要改变传统的沿街叫卖产品推介方式,提议花160万元到中央电视台为红豆做广告。这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好在周耀庭投了关键的赞成票。红豆成为中国服装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广告一经央视播放,在全国观众中产生反响,红豆服装迅速走红大江南北。

  周海江的到来,让红豆品牌的内涵与形象不断得到提升。

  1993年底,在他和父亲周耀庭全力推动下,红豆集团“增量扩股”的改革在苏南率先启动,保留了红豆的整体规模优势,维护了股东和员工的利益,也增强了红豆品牌的凝聚力,并为日后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01年1月8日,红豆股份在上交所敲锣上市。

  2004年,全面执掌红豆集团经营管理的周海江雄心不已,立下两大宏愿:一是把民族品牌创好创响,二是把红豆企业做强做长久。

  作为红豆传承者和引领者,周海江始终认为品牌的一半是技术,另一半是文化。围绕所立宏愿,他致力于唱响一首诗(王维的红豆诗),做好一件衣(红豆服装系列),办红一个节(红豆七夕节),圆好一个梦(从中国名牌到世界名牌)。在他的带领下,红豆集团将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战略双管齐下,使产品从“制造”走向“智造”,从“价格”竞争走向“价值”竞争,从商品走出去到品牌乃至园区走出去,大力彰显红豆品牌的经典品质与文化内涵,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红豆品牌曾荣获中国服装业界最高荣誉——中国服装品牌年度成就大奖。周海江本人成为50多年来中国服装界企业家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的第一人。

  红豆,这个国货品牌一直专注打造经典舒适服装,在消费者心中,逐渐成为“信赖”“品质”的代名词。2022年,红豆男装推出“0感舒适衬衫”,这是红豆依靠科技支撑,实现高端化、差异化的一大力作。

  在一次老友聚会上,有人对周耀庭说:“我们有两件事特别佩服你,一是1984年就把商标命名为‘红豆’,重拾父辈之梦;二是1987年底把海江叫回来,和你一起创业,接力做事业。”周耀庭笑而不答。

  “艰苦几代人,持久创品牌,红豆要圆从中国名牌到世界名牌这个梦,红豆集团要为创百年一流企业而努力奋斗。”周海江如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