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最爱春天野菜香

  □吴仁山

  三月,几场春雨下过,无锡广袤的田野上,悄然冒出了一抹抹嫩绿。雪蒿、荠菜、野葱、马兰头、灰灰菜、马齿苋、野水芹等野菜,在田埂、山坡和果园里、水渠边纷纷探出身,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疯长。“挑野菜去喽!”在这个时节,只要有人发出“号令”,总会有响应者跟随一起奔向田野,去挑野菜。

  野菜是春天里最“吃香”的土特产,也是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记忆中别样的美食。在物质匮乏,尤其是缺粮少菜的年代,农村中许多人家就依靠它们度过了开春后的饥荒日子。那时候,每到春天,工余课后,大人孩子都会挎着竹篮、拿起镰刀,争先恐后地到田野上挑野菜。叶瓣椭圆、边缘锯齿状的是荠菜。荠菜喜凉爽,立春后就迅速发芽生长,倘若气温高些就容易开花,所以挑荠菜要趁早。叶片似巴掌、叶背有灰色细小颗粒的是灰灰菜,茎根褐红、叶片天女散花状生长的是马齿苋,分布最广、生长时间最久的则是苍翠欲滴、丛丛簇簇的马兰头,可以割上好几茬。

  乡亲们挑了野菜回家,先剪去菜根、摘掉黄叶,再用清水洗净,然后根据个人喜好,或清炒,或凉拌,或包馄饨,或烧菜汤。无论是浇上麻油、蒜泥的凉拌马兰头,剁些肉丝、配以豆腐烧的荠菜汤,还是在鏊子上摊卷而成的马齿苋蛋卷,打入鸡蛋搅拌均匀烹制的野葱炒鸡蛋,都是当时农家饭桌上的珍馐美馔。乡亲们翻着花样吃野菜,整个春天齿颊生香,清贫的日子也变得甘甜。

  在我孩提时代,比起吃到香喷喷、鲜嫩嫩的野菜,挑野菜更是充满欢乐。在阳光明媚的春日,每天放学后,喊上三五个伙伴,挎上竹篮或尼龙袋,蹦蹦跳跳地赶到村外的田野上挑野菜。为便于挑拣,伙伴们通常协同作战,把野菜按品种进行分装,回家后由大人们各取所需。田埂上的野菜挑完了,就去水渠边挖;自己村的野菜挑完了,就去稍远的村庄挑,总能满载而归。

  如今,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作为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野菜早已被抬高了身价,甚至出现在高档宴席的台面上。由于市场需求量大,乡村中不少温室大棚也栽种了荠菜、马兰等。作家汪曾祺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写道:“过去,我的家乡人吃野菜主要是为了度荒,现在吃野菜则是为了尝新了。”对我而言,现在吃野菜,不仅是尝鲜,也是回想童年趣味,又似忆苦思甜。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春天漫山遍野的野菜,永远是我难以忘怀的人间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