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在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内容中,产业振兴是基础,是为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其中,生态振兴又为产业振兴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目前,在农村生活的人群,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农村生态环境面临农业面源污染、生活面源污染、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污染等诸多考验。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宝贵财富,是产业振兴的必要条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对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统一规划,实现协同发展。
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必须处理好农村面临的农业面源污染、生活面源污染、工业和服务行业废水废气污染的问题。农业面源污染,重点在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上,由于长期以来有机肥料使用量的减少,粮食和蔬菜生产大量使用化学肥料,病虫害防治仍依靠农药,未被庄稼吸收的氮磷和残留农药流入河湖,破坏了水生态环境。要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应当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上动脑筋做文章。农村地区污水无序排放,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难点,虽然大力推行改厕除污,部分生活污水排放纳管,使生活污染源有所控制,但由于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实现生活污水全部纳管难度很大。小型污水处理设备的使用满足不了污水处理需要,处理的污水是否达标、设施如何维修保养也成问题,生活面源污染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处理小企业小作坊和服务行业废水废气无序排放造成的污染,难度在于企业面广量大、地点分散、污染处理费用高。只有坚持政府引导、行业参与、齐抓共管,使产业振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同时发力,才能构建韧性安全的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巩固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
生态农业资源利用高质效、基础设施利用高效率、居住舒适便捷高质量,是构成乡村生态宜居的三大核心要素,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推动产业振兴、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要有新思路,真正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宜居相互促进、同步推进。首先,要坚持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振兴统筹考虑、统一规划,做到既利用耕地、水源、山林、河湖等自然资源振兴产业,又切实保护好这些自然资源,实现农村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只有探索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性发展之路,才能建设好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其次,要做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产业高标准、高层次、高质量发展。此外,还要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提高污染治理效能,为农村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空间。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让居住在农村的居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政府应该做好规划引导、出台扶持政策,提供优质基本公共服务。在农田大多通过流转集中耕种的趋势下,应该完善留有地政策,给农民适当留些蔬菜地。粮田菜地是农村固有的绿色生态要素,四季常有的蔬菜是村民生活所需,种植果蔬也能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农民蔬菜不能自给,农村会失去一道靓丽的风景。要让蔬菜瓜果和花卉苗木一样,成为发展观光旅游业的生态主打产品。如何合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需要探索改进乡村治理理念和模式,合理利用边隙地做菜地,允许搞多样化的家禽家畜无害化养殖,充分利用有机肥料生产粮食蔬菜,助力乡村生态实现良性循环。
在农村生态保护上,应该本着科学、生态、节俭的原则,持续推进乡村绿化,推进“还绿于民”,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美丽乡村。一是在农村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方面,做到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协同推进产业、生态共同振兴。二是优化财政资金投入和拓宽融资渠道并行,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优先建设村镇道路、保障供水、发展清洁能源、提升农民住房质量,以及建设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应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国有企业、民营资本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三是要创新长效维护管理机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乡村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禽畜粪便处理基础设施的运维管理,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护到位、制度保障”的长效管理制度,确保管护设施一次建设、长久使用。四是要注重产业振兴与生态保护融合发展互相促进,因地制宜培育乡村旅游、花草苗木、水产养殖、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业态,扩大农民增收致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