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工商联
无锡是一座工商基因鲜明、历史积淀深厚的百年工商名城,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乡镇企业发轫地,积淀了深厚的工商文化底蕴、丰厚的工商文化资源。近年来,无锡大力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产业实力雄厚、实体经济发达、创新氛围浓厚、营商环境优越。建设新时代工商名城,无锡有厚实基础、有现实条件、有坚实保障。
进一步把握产业发展内在规律
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做好政策引导。市产业创新研究院应该加强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研究“0—1”阶段的产业导向;要发挥各类产业投资基金的作用,加大对“1—10”的风险投资;优化要素供给,致力提升“10—100”的产出贡献。要着眼于开展牵引性更强、集成度更高的制度设计。把政策指向从微观企业视野转向中观的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层面,围绕集群及其园区的能级提升、动能激活,聚力推进形成存量盘活、产业引育、资产运营、企业服务、园区配套等“长板效应”。比如对新兴产业,尽可能立足于我市现有上中下游的产业基础,着眼补链强链抓好项目招引,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实现同类优质企业集聚。要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目前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12.2%,应继续抓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工作,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传统产业加快转型、迈向高端。
此外,还要大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每个板块“各美其美”,围绕规划建成全国一流产业集群目标,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聚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行业影响力、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推动形成链主企业顶天立地、产业生态韧性发展、产学研协同支撑的良性格局。要探索建立科学的统计评估机制。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成效、工业用地集约化管理、重大项目投资落地、增量税收来源分析等方面工作,开展相应的样本统计、制定科学的评估体系、实现全流程动态监测。比如,探索引入产业链统计的新口径,精准掌握产业链“现状图”和“全景图”,为政策反馈、经济决策、精准招商服务。
进一步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效
要针对工业用地供应及运营,优化制度供给。建立跨部门工作专班或联席会议,针对如何盘活存量的低效工业用地,大兴调查研究,探索破解认识盲区和政策堵点,如“低效工业用地的开发主体宜偏好民资还是国资”“厂房产权可分割销售比例定为多少合适”“管控用地项目质量除了厂房权证环节以外,更加注重政企陪跑成长”等,以此统一共识、形成示范案例,更多地转向市场化配置资源、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专业园区运营商的作用,使政府、招引企业、园区运营商三方共赢。要推进“工业上楼”再造一批发展载体。统筹量化载体供给比例,特别是“工业上楼”后新增载体中,合理分配、引导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同时针对胡埭工业园区等地员工往返市区出现的“潮汐式”上下班现象,引入职住平衡建设规划,预留和配建人才公寓、蓝领公寓、办公区、休闲区、仓储区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传统基础工艺产业不能简单关停出清。应参照上海推动铸造、锻造、电镀、热处理等四大传统工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做法,通过“做强头部、提升中部、调整尾部”分类推动基础性产业提升发展,并规划打造全市性铸造、热处理等集约化专业合规园区,实现特种气体专供及环保、安监、职业病防治等达标,为汽车、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提供关键配套,确保不断链、保持产业发展竞争力。
进一步增强区域协同发展水平
一方面,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把产业放到国家、省重大战略部署中定位考量,追求重点产业集群的差别化、特色化发展,彰显无锡产业辨识度,如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机遇,遵循空间经济学的规律和规则,立足于扶持做大优势产业、降低物流等广义成本方面,优化无锡的产业及相关要素的集聚与扩散。通过跨区域扩容科创“双飞地”,谋求高能级科技人才对接和孵化平台的纵深布局,推动形成“研发+量产”产业协同效应,同时举办创业大赛,按照“赛+产+才”对接转化模式,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强强融合。
另一方面,要对内突出全市“一盘棋”,彰显各市(县)、区在新时代工商名城建设中的板块贡献。要引导鼓励特色化发展。除了完成普适性的重点考核,要求各板块举全力持之以恒地梳理打造全国先进、省内领先的特色发展品牌,提升各自的区域竞争力和产业辨识度,引导鼓励各板块打造特色亮点。要抓好市域一体化发展。各板块在争创特色的同时,也要立足于工商名城整体建设的大格局,从更高维度来促进错位型、梯次化、融合式发展,比如针对城区范围内有发展潜力但排队等地的一批企业,市有关部门应牵头拿出政策方案,如论证“小总部+异地生产”模式,让流出地、流入地都能接受,也让企业留在“大无锡”安心发展。要推动市级资源力量精准下沉。市区两级合力推进重点产业集群“链长制”,工作专班要扩大队伍,吸收板块、园区、协会、研发机构、基金、战略咨询机构、链主企业等加入,实行清单式挂号、销号式落实,市级层面各部门要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出人出力出政策,做好统计监测、量化评估,统筹调度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要素保障、上下游配套等方面的需求。
进一步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
企业家群体是新时代工商名城建设最可依赖的宝贵资源。建设新时代工商名城,需要锡商群体敢想敢为、创新创造,弘扬“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实业报国”的锡商精神,书写新时代工商名城传奇。
要构建多层级的政企沟通常态化机制。围绕“无事不扰、有事必到”的政企沟通定位,制定亲清政商关系交往规范。组建城市发展企业家咨询顾问团,围绕城市发展战略、产业培育、涉企政策、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主题定期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要强化企业家评价激励机制。系统梳理、制定企业家激励表彰办法,鼓励各类企业家扎根无锡发展,增强企业家荣誉感、归属感。鼓励引导企业家在党政机关挂职、群团组织兼职、社会组织任职。要加强对年轻一代企业家教育培养。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定期组织高层次的青年企业家进行专题培训、参访实训,赋能青年企业家成长。建强各层级青年企业家社会组织,搭建更多互动、交流、合作平台。要爱护小微市场主体的创业热情。各级各部门要从情感上、行动上用心呵护全社会的创业热情,格外重视弘扬勤劳致富精神,平等对待每一个市场主体,特别是当前经济仍是恢复性补偿性增长、企业家信心有待提振,应该提倡“有温度的执法”,优化完善免罚轻罚清单,推行包容审慎监管。
进一步发挥行业社会组织作用
目前我市有多家市级经济类行业协会,基本涵盖主要产业和重点行业,长期以来在服务会员企业、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行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仍有提升的空间。为此,可参照借鉴浙江、广东等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先进经验做法,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把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行业协会承担。
要设立专项资金。设立用于扶助、支持行业协会发展的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或补助一批在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运作成熟稳健的行业协会商会。这部分经费预算可能并不多,但花小钱办大事,杠杆效应明显。要购买服务。通过成立集中统一、公开透明的公共招标平台,委托符合条件的行业组织承接适当的职能转移和有偿的购买服务,承担标准制定、技能培训、职称评定、决策咨询、商事调解、行业自律等项目任务。要加强评估。进一步修订、完善现有的《无锡市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对行业组织在全行业企业信用档案建设、智库作用发挥、招商引资、产学研合作,以及参与相关立法、政府规划、公共政策制定、行业标准制定、行业数据统计等方面设置导向性权重,评审、授牌一批优秀行业组织,兑现相应的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