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太湖周刊

中国版的“老人与海”

  朱大建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海菜花开——  洱海边的重托与守望》

  □项友炜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晚年之作,曾荣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近期出版的生态纪实文学作品《海菜花开——洱海边的重托与守望》(以下简称《海菜花开》),可以说是中国版的“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个守护与传承的故事。

  由资深传媒人、作家朱大建历经两年采写的《海菜花开》,全文近15万字,主人公是上海交通大学水生态环境学者、73岁的老教授孔海南。他带领团队,坚守一线十数载,与大理政府、各族人民密切配合,让曾经不堪重负的洱海逐渐恢复清澈,让海菜花重新绽放。

  作者用较多章节,书写了孔海南艰辛求学、立志报国的事迹。孔海南是个知青,1977年考入同济医科大学环境医学专业,毕业后留在武汉环境科学研究所工作。1987年9月,受中国政府公派,到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其间,他发现当时日本的湖泊河流治理已具有全球化视野。

  1988年,中国与日本双方的水环境研究所之间关于“中日大型湖泊比较研究”国际合作研究达成协议,负责人找到孔海南,希望他可以参与这一项目,而课题之一就是将洱海作为中国湖泊的代表,与日本的洞爷湖等湖泊进行防治污染的比较研究。当时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这将是自己往后数十年“洱海情结”的开端。

  在日本,孔海南本可以安逸地搞研究,但他选择自费攻读硕士、博士。当时,日本只有山口大学设有水环境工学博士专业,而他所在的筑波科学城距山口大学有上千公里,为省钱,他选择坐慢车、倒公交的方式去大学上课,单程23小时以上,途中就用阅读和翻译日文专业词典打发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他如愿取得了博士学位。

  2000年,考虑到国内存在的大量河流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在中日两国担任研究员的孔海南放弃了日本稳定、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毅然返回祖国,专心从事湖泊的水治理研究。此后,孔海南为国内湖泊治理四处奔波: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为观众做科普;在洱海流域利用他的专利技术“土壤净化槽”做污水处理的生态学工程实例;赴钓鱼台国宾馆“会诊”景观水体治理;担任“太湖水污染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组副组长,为“治太”作出积极贡献……巢湖、西湖的水治理工程中,也都有他的身影。

  《海菜花开》用大量篇幅,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孔海南带领团队,矢志不渝坚守和治理洱海的许多感人画面,集导向性、新闻性、科普性、文学性于一体。

  娇嫩的海菜花只能在Ⅲ类水以上的水质里存活。上世纪九十年代,洱海被污染后,方圆十里百里的海菜花消失殆尽;大片的水下森林因厚厚的绿藻遮挡了阳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也开始消逝。更糟糕的是,一滴水流进洱海要六七年才能流出,超长的换水周期,带来了超高的治理难度和超长的治理周期。

  心急如焚的孔海南带领团队,住进洱海边的简陋工作房,夜以继日地实地察看,分析研究对策。他在大理的蓝天白云下,站在考察船船头,环视那浩瀚、平静却被污染的湖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海菜花重新绽放在洱海里!

  孔海南团队发现,罗时江、弥苴河、永安江是洱海的污染源头,其中又以罗时江的污染最为严重。于是,决定先抓罗时江的治污工作,以点带面。孔海南借鉴其亲自考察过的瑞士苏黎世湖治污经验,提出治理罗时江的三个方案:上游,以非工程治理的“生态保育管理”为主;中游,以“生态修复与经济结构调整”为主;下游,以“控污与生态工程治理”为主。罗时江治污初见成效之后,团队又把成功经验用于另外两条江河的治理。

  洱海综合治理过程中,有政府的重视和财政的支持,有老百姓的配合,有国际上先进水污染防治技术的指引,更有孔海南等科研人员的拼搏奉献精神。对此,书中有许多令人动容的描写。孔海南患有家族遗传性心脏病,还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健康问题,多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但他放心不下洱海,总是稍作治疗,醒来之后,又立马投入“战斗”。2014年心脏手术后,孔海南听从医生建议,不再坚守一线,但还是坚持留在了大理。为了项目的继续推进,他主动推荐上海交大年轻的研究员王欣泽担任项目实际负责人,他居后指导。

  海菜花是衡量水质好坏的“试金石”。2002年,孔海南带着学生刚到洱海时,海菜花已消失了一段时间。时隔20多年,海菜花终于回到了洱海,与澄澈明净的湖水一起,展现在人们面前。

  本书名为《海菜花开》,何谓海菜花?作者是这样描绘的:海菜花,是漂在湖面上的——它细长的根茎从湖底的淤泥里伸出,像放风筝一样,牵引着花朵在湖面上随波荡漾,花瓣洁白,花蕊鹅黄,似碎玉片片,似繁星点点,如白色蝴蝶凌波振翅欲飞,美到极致,靓丽动人。碧绿的海带般长长的海菜花叶,沉浸在水面下,舒展开身姿,接受阳光的照耀。

  好一朵美丽的海菜花,它彰显了大理政府和人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效,它见证了孔海南团队的治水成绩,它展现了当地“生态好,生活好”的新前景!“不只是在国内,洱海经验在世界的大型湖泊治理领域也具有借鉴意义。洱海治理经验正在走向世界。”书中末尾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