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1版:专版

赓续文脉 生生不息

  因运河而兴的无锡就像一个时空宝藏,沉淀和记录着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传承和保护着中华的文化瑰宝。9月27日晚,2023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在古运河畔的惠山古镇拉开帷幕,运河文化以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被呈现,而沿运河星罗棋布的老宅院也成为活化运河文化的重要一环。

  “这里不仅包含了对历史的挖掘提炼,还有更多面向现代年轻人的表达。”在参与会通馆更新活化工程的张文杰看来,老宅子活化的过程便是一个与先贤对话的过程,看着原来冷清的巷子里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能感受到一种文化和情感的彼此认同,和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挚爱。”

  从“闭门保文物”到“开门用文物”,无锡启动实施“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发利用形式,优化拓展名人乡贤故居功能,积极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向活化利用转变,文化活动同遗产空间相融合,正在把这份挚爱幻化成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能。

  江阴利用龙砂医派代表性人物曹颖甫的故居,联手江阴市中医院打造中医为民服务点,成为“参观游览+惠民工程”的体验平台;宜兴丁蜀镇前墅自然村,创烧于明代的古龙窑延烧至今,300平方米的龙窑展示馆内,凝练了古法柴烧技艺的精髓,展示着古今陶文化的鲜活姿态;梁溪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堪称“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街区的老宅,生动展现着多姿多彩的时代生活,也在续写着新的故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当下,一座座宅院把传统文化重新植入日常生活,让市民游客把参观变成了体验,在新媒体手段的加持下,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一处处古建老宅被激活,活出了自己的风采和精彩,也为无锡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

  记者了解到,根据《无锡市“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到2024年底,无锡将累计打造100个以上古厝活化利用典范。

  鸿儒谈笑,千古一塾。历史长河中,东林书院始终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作为“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的重点工程之一,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学、赏、读、养、食、创”六大主题板块下功夫,打造书院生活文旅体验中心,进一步推动文物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了从文物保护单位向文化空间的转变。无锡市东林书院和名人故居管理中心主任荣骏炎看着书院一点点变化,从无人问津到如今门庭若市,“书院有14栋建筑,书院生活文旅体验中心使用后,包括之前闲置的建筑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孩子们、年轻人来了,专家学者也来了,东林精神也在被更多的人知晓,用他们的方式在传播”。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而一座宅院就是一个城市文化IP,让文物活起来,才有可能塑造城市个性,才能真正塑造好现代文明。

  “无锡本土的文化特点是守本而开放, 一座城市不仅要健康聪明,还要善良。”在建筑设计大师顾奇伟看来,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精心雕刻时光,岁月陈酿会更加香醇。而不管是历史文化还是新时代的文化,能够形成强大的磁场,连接起过去和现在,进而雕塑城市个性。“只有真正做到将现代人文引进老宅,才能让其活出精彩,让新的故事传播开来。”文保专家表示,宅院活化利用的功能定位应该包括产业性、居住性、公益性、商业性等多种模式,打破以往相对单一公益性为主的模式,让宅院的使用功能更加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