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友炜
一年前,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公众号“中国副刊”面向全国,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我与副刊”征文活动,收到投稿数百篇,择优发表了近百篇。我作为这次征文活动的参与者,在认真阅读每篇征文的同时,还为其中的优秀作品写了一些点评。这两天,我重新审视这些点评,觉得有必要将其整理出来,分享给读者。
追求品牌效应
作者解玺璋在《三十功名话副刊》一文中,列举了20世纪80年代《新民晚报》“夜光杯”、《羊城晚报》“花地”、《北京晚报》“五色土”等赫赫有名的副刊品牌,还讲到当下《新民晚报》的“夜光杯”仍保留原有格局。
我引申开来评道:本人对《新民晚报》副刊比较了解,该报的“夜光杯”历史悠久,颇负盛名。它有相对固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故版面一直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文章引人入胜。“夜光杯”为何能经久不衰?我想,关键在于办报人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追求品牌效应。我们常说:办报,新闻招客,副刊留客。副刊留客,要有品牌专版和知名栏目。除上述副刊外,还有《人民日报》的“大地”、《解放日报》的“朝花”、《无锡日报》的“太湖”等,几十年来,这些副刊的名称和风格,都不以办报人的变更而变化,而内容与时俱进啦!
坚持“内容为王”
时任《合肥日报》副刊部主任胡晓斌在征文中直言:“新媒体时代,我们当然要向网络、向流量进发。”
所言极是!我写下微评:当下,众多报社已将当天刊发的优质新闻和副刊文章,快速制成短视频或美篇,在网上同步传播,在更大范围内提高了作品的阅读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报纸的发行。如今,传媒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为此,各报都推出众多改革举措,其中最突出的是着力办好新媒体。我觉得,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内容为王,质量为本”的黄金定律不会变。只有提供更多读者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才能吸引读者、留住读者。
草根作者与副刊“活水”
无锡作者廖国平写的《副刊圆我“文化人”的梦想》,是此次征文活动中发表的首篇草根作者的心得和感言。
廖国平是我的笔友。他植根乡间60年,深知百姓的喜怒哀乐;他情系副刊,笔耕不辍,发表过许多杂文、散文,为报纸副刊注入了“活水”。
我跳出此文说副刊:“问君哪得好副刊,为有源头活水来。”从我曾分管报纸副刊10年的实践来看,办好副刊,顶顶重要的是要解决好“源头”和“活水”。窃以为,不论是编辑还是作者,不论是民间草根作者还是名人名家,其“源头”都在基层、在于生活积累。有接地气的生活,作者、编辑才有灵感,才有鲜活的写作内容,也才有出众的副刊版面。
副刊少不了随笔和杂文
我一口气读完《黑龙江林业报》原社长王宏波的征文《副刊,我的老师,我的朋友》,倍觉亲切!作者从担任报社副刊部主任开始,就推出“文昌随笔”专栏,并带头拟稿,之后又开辟思想杂谈、小品文等栏目。直到他担任报社一把手之后,这些栏目仍然保持并不断充实时代新内容。
当下,报纸副刊都少有抨击社会现象的杂文了。照理,杂文、随笔是报纸副刊的传统栏目。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在表达方式上如何把握歌颂与抨击?当然,这里头有舆论氛围问题,也有报纸把关人的思想解放问题,还有作者语言表达的艺术问题。比如,写杂文,应杂而有彩、杂而有趣、杂而有抨,而不能光停留在杂而有刺上。写好杂文,要在实践中去改进,尽可能使领导和广大读者都满意。这是个待解之难题。然,难题还得要去破呀!
散文的“情、知、文”融合
《人民日报》通讯员朱洪海的征文《“大地”让我重新定义写作》,对副刊人写好散文很有启迪!
作者在文中说:“一成不变的写作是令人忧伤的,没有外力的推动,永远只能在同一个层面无限反复。”“华丽的文风是一种美,质朴的表达也是一种美,完全不必过于拘泥刻板。大量辞藻的堆砌,也许会掩盖本来的表达意图,语言只是表达的工具,手段永远必须服务于目标。真情实感是写作者的最大诚心,应当始终保持感知世界的姿态,善于将自我融入写作……”
我在称赞的同时,为其写下微评:这段话语,其实是揭示了散文写作如何处理真情实感与语言表达的关系。这是作者在写作中悟出的真谛!
近读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答记者问,很有收获。在谈到散文写作时,他说,散文是非虚构的文体,是需要“把自己的灵魂亮出来给人家看”的写作……他在回顾自己50年来散文写作一路曲折的过程时强调:有一点非常明确——真诚,是散文的灵魂。写好散文应具备三个要素:情,真实、真情;知,智慧、知识;文,文采、文体。将三者熔为一炉,便能成大器、成“大家”。诚然,我们多数副刊人难以成“大家”,但赵主席所言应是我们写作的努力方向!
“按语”为副刊编辑呐喊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秘书长王琴珍是“我与副刊”征文活动的总策划和总负责人。她不仅肯定了我为征文写的点评,还亲自为“中国副刊”公众号推出的每篇征文写按语。我对其中两篇印象极为深刻,感悟甚多。
其一:编辑隐在后面,像风,看不见,却吹拂着作者前行。编辑的风,有时是清风、是暖风,有时却是劲风,甚至是狂风。其二:对于一个副刊编辑而言,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利用工作的平台把不知名的作者推出来,成为“名家”。
我也为这两条按语写了如下微评:虽则王秘书长引用的是征文作者的原话,但足见她抓住了征文中的“闪光点”——坐“冷板凳”人的敬业精神,抓住了办好报纸副刊的关键点——编辑的地位和作用。